最新消息显示↓↓
成都中心城区两江环抱区
将成为“中优”的先行区、起步区、示范区
等等,你是不是马上就要问
两江环抱区是啥?怎么又成为先行区了?
“两江环抱区”在哪儿?
在成都最新的城市规划中提到的“中心城区两江环抱区”
由府河、南河、饮马河和西郊河围合而成
包括少城、皇城及大城核心区,约13.6平方公里
成都人熟悉的宽窄巷子、文殊坊、皇城遗址、春熙路
都在这片区域里
▼
翻开成都筑城以来的历朝地图,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格局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得以保持延续,从秦汉时期的“两城相并、两江珥市”,到清朝形成“三城相重、两江环抱”,至今,从成都上空俯瞰,都可以看到这片格局。
未来,这片区域将建成以天府文化为特质、以新型业态为载体、文商旅相融合的城市核心功能区,突出“文化+”导向,以“三增三减”为手段,实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新定位。
构建春熙路商圈等五个产业生态圈
中心城区两江环抱区目前历史建筑与遗存富集,包括四圣祠街建筑群等8处集中成片历史建筑群,王泽浚公馆、杜子明故居等80处历史建构筑物,9处城墙遗址和东华门遗址等7处历史遗存。同时,这里大型文化设施聚集,小型文化功能不断萌芽,包括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博物馆等28处文体类设施。
但目前,该片区仍存在历史格局尚存但风貌特征不突出,文化资源富集但体验感知不明显等问题。
因此,按照“中优”部署,成都将以“五优”(优功能、优产业、优形态、优空间、优方式)为原则,以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以“文化+”为产业发展主导,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重点载体和重大项目的策划实施,形成“两轴一环、三城五坊、一网多点”的总体结构,构建春熙路商圈、老城文化圈、宽窄旅游圈、文殊坊文创圈、锦江生态圈等五个产业生态圈。
宽窄巷子、文殊院、春熙路等将迎大变化!
咋个整?抢先看↓↓
文殊坊文创圈
一期项目年底重新开街 明年启动二期建设
文殊坊文创圈将依托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打造成为成都市“文创产业地标和创新消费引擎”,项目占地约151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4万平方米。项目包括了文化演艺体验、文创科技融合、传统文化创新和文化艺术集聚四大产业组团。
当前状况
目前,文殊坊文创圈已经聚集了14家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并成功引进了多家国内省内一线文创品牌。
未来计划
计划于2017年年底文殊坊一期项目重新开街,2018年启动二期项目建设,2019年全面建成。
宽窄旅游圈拟打造宽窄巷子二期 力争今年内动工
作为成都少城文化的载体之一,宽窄巷子从来都是外来游客“打卡”的必选之地。宽窄旅游圈将依托于现有的宽窄巷子项目,及周边老少城鱼骨状街巷肌理保存较好的区域,着重针对发展旅游圈要求,提升旅游、文化相关产业形态为基础,引导相关产业发展。
该核心区内拟打造宽窄巷子二期项目,该项目位于宽窄旅游圈核心区西侧及南侧,主要包括文化体验核心区和文化演艺区,此后将成为宽窄旅游圈的核心项目。据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宽窄巷子二期项目将力争于今年年底前动工。
春熙路商圈建设国际化都市商业地标 设置购物退税柜台
春熙路商圈作为成都市商业的发源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而此次打造的春熙路商圈产业生态圈,将以百年春熙路为轴心,包含盐市口、大慈寺、天府广场等区域。
目前状况
目前星汇广场、蓝润国际中心、西部文化产业中心、盈嘉大厦和川报文化创意综合体等正在加速建设,不断增强商圈发展后劲。依托太古里、国际金融中心(ifs)、仁恒置地广场、四川航空大厦等国际化商业商务载体,春熙路商圈产业生态圈还将进一步引导国际知名商业地产开发商聚集, 建设国际化都市商业地标,打造成都市国际化商业商务形象展示窗口。
建设计划
在“国际化”上,商圈内的主要节点将设置国际游客服务中心,并建设覆盖整个商圈的智慧化多国语言导购系统,也将培育引进掌握多国语言的商圈导购员和大型卖场导购员,并设置专门的购物退税柜台,引领国际化服务潮流,极力使其打造成为一个超大体量的国际化、时尚化、现代化商圈“示范区”。
锦江生态圈建设30公里主干绿道 连接两侧商圈、旅游圈
锦江生态圈,将结合锦江绿道推进建设,北起五丁桥,东经猛追湾、西经百花潭,南汇至合江亭,包含了成都府河、南河、西郊河及饮马河。
据介绍,锦江生态圈的建设实施内容包括了沿线绿道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等,其中主干绿道建设约30公里。
在“两江环抱区”内,锦江生态圈将起到一个串联城市不同功能区文化、生态和空间的“走廊作用”。据介绍,锦江生态圈将结合锦江生态绿道建设,以生态为载体,加强产业功能植入、风貌塑造和形象提升,并通过慢行系统、旅游线路和步行街区与两侧商圈、旅游圈相联结,打造融生态、文态、业态和形态于一体的生态圈“的总体要求。
老城文化圈
老城文化圈由少城、大城和皇城遗址构成,相对于其他四个生态产业圈,其更倾向于两江环抱区内整体的历史文化梳理和挖掘。
据市建委介绍,老城文化区是成都的文化资源核心聚集区,其建设将结合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歌舞剧厅、纪念馆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打造,同时加强对遗址遗存的保护展示、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城市记忆的延续、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与现代文态的融合创新,把老城区域建设具有国际显示度、美誉度的文化圈。
综合:成都日报
“
爱吃火锅,更爱喝茶,不爱没有阳光的天空;爱摆龙门阵,爱打望,不爱没有田园的水泥森林。爱这座城,她发展最快;恋这座城,她生活最慢。爱熊猫,也爱表达;爱互动,更爱分享。我是小微,在成都,爱成都!
”
在下面留言,和小微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