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毕业两年了,今天是她庆祝失业的第三天,作陪的人是我。
这次我没有马上说教,毕竟我把这件事看得并不是特别严重。而且也想先听听她怎么说。她一边夹口鱼卷往嘴里送,一边拿起手边的饮料准备喝一口润嗓子。
“这次绝对不是我的问题,但是这次也算是我的问题,毕竟是我在辞职申请上写的是因个人原因”
她这话把我说糊涂了,我追问下才知道,她从毕业到现在经历了两家公司,倒霉的是,这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都没能让初入社会的cc融进去,任凭她再怎么努力也说服不了自己,所以既然不合适不如早点做出决断。
听她讲述之后,我也觉得这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多少是有些雷人的……
第一家 年轻幼稚型
cc进的第一家公司是家网络科技公司,老板是90后。入职的第一天cc就涨红脸了。这家公司很奇怪,工作时间老员工偶尔闲聊大笑。并且每天早晨上班前、中午午饭后、晚上下班前都要集体做游戏。通常都是练习反应比较紧张的游戏,一套下来不仅没有轻松反倒心脏狂跳,脑袋穿刺。cc说她紧张主要是因为怕输。公司的规则是,输了一定要惩罚。而惩罚项早就被编入表格贴在墙上在劫难逃。她给我列举了几项,例如表演类惩罚内容是:唱首歌/说段相声/跳段热舞/b-box;协作类惩罚内容则是:男生女生吸名片接力/男生女生交叉俯卧撑等让cc觉得相当低俗的游戏方式。头两天cc侥幸没有输,到了第三天终于轮到她表演的时候,她勉强不太熟练得唱了首歌混过去了。
为了优先掌握一些工作经验,cc虽然不适应但并未提出辞职。她每次游戏都高度集中精力尽量不让自己输,一旦输了,她就选择唱歌糊弄过去。但也着实有些同事玩得嗨起来就是了。
年底的时候,公司业绩不乐观,财务下发拖欠工资到年后的通知后,行政部也顺势发布了通知:为了不占用大家聚餐谈恋爱的时间,就不开年会了,但是礼物一定惊喜刺激。本来cc一直为年前不发工资感到很委屈,一听到至少有安慰奖还是心理平衡了些的。
结果cc得到的是原价15快8现在10块钱一包卖给她的网红卫生巾……她还听说男生们收到了价值2元的福利彩票……年后cc就递交辞呈了。
第二家 老奸巨猾型
cc进第二家公司之前在网上查询了很久,最后查询到是500强的大企业才决定入职的。但万没想到的是,这家金融公司是挂牌营业。
每天清晨要出操,几十号人排队站好一起喊口号,不管中间说了什么,但第一句永远都是:好!很好!非常好!,结尾也一定是:加油!加油!加油!除了喊口号喊得响之外,cc的名片看起来也是相当的高端。头衔印了三行半,从英国的一个金融机构开始,还有一个澳大利亚的什么监管机构,然后是交通银行和证卷公司,之后是她们公司。职位是产品大中华区总咨询,客户服务部执行经理……等诸多头衔,底薪1800,并且要什么都做。
经过每天清晨的激情洗脑,领导给大家讲要达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目标,要不怕辛苦,不遗余力的去做。也就是说,员工要做所有需要做的事,没有本职工作和非本职工作之分。公司倡导家文化,愿景是带领家人一起发家致富……
cc说怎么都觉得像传销。而且公司内部有一个以人资经理为首的形式主义空前强大的拍马天团,他们通常在下班时间还一动不动认真看着电脑,飘着键盘。只要领导一走,立刻收拾走人。每新进一个员工,人资经理都要从小组长到大领导全部介绍一遍,而且越到高职的领导,人资经理的介绍词就相对更多形容词一些,最后介绍完毕,需全体鼓掌……
重要的是到评选优秀员工拿奖金的时候,平时谁拍的最响,那么中头奖一定是这个人的。
cc说也很想努力去理解和接受,但也许是因为自己年轻,就是说服不了不想委曲求全的自己。
我最后终于理解了,为什么cc拿失业当圣诞节来过。
确实,现在很多企业在文化的定位上有些许的问题,过于年轻化的企业文化,就明显是“老板文化”。以老板本人的心情、喜好和三观去控制甚至是强迫员工接受,这种企业文化是相当不健康的。一个企业不可能只需要一种人,企业需要活泼善辩的销售人员,也需要沉稳心细的财务人员。过于偏激的企业文化会很大程度的流失人才。当你的员工都变成你的时候,也是你的企业丧失不同声音,走向衰退的时候。
对于企业“家文化”更是一种领导层自作多情自我欺骗的想法。企业不可能有家那般的随意任性,也没有家那般温暖宽容。员工绝对不可以在公司吃薯片抠脚看电视,企业也不可能对业绩不好的员工多发提成。企业不会有所谓弱小的孩子更受宠。企业和员工是正常的利益交换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双方约束,才能保障相互的权益,实现共赢。在此警示各位领导,“家文化”的推崇绝不可能达到你心中所想的那个效果,只会让整个组织架构土崩瓦解,分崩离析。切勿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