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我市召开曹娥江上游“两闸一航道”工程工可评审会,这项突破嵊州、新昌航运瓶颈,改变全市水运格局的历史性工程有望在明年正式开工,今后500吨级的船舶也能开进嵊新组群。
▲曹娥江作业区
绍兴的航道是“h”型骨架,曹娥江是其中重要的一纵。然而,这个曹娥江航道却是一个“跛脚的巨人”,在曹娥江上浦闸枢纽以下航段虽然基本达到四级航道标准,实现500吨级船舶畅通。但由于曹娥江上游上浦闸枢纽建成于1977年,已跟不上现代船舶运输的发展,清风枢纽也没有同步建设过船建筑物,500吨船舶在这里遇阻。
曹娥江上浦闸的新建将促进水运复兴
▲通明船闸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500吨级船舶可从曹娥江中上游进入杭甬运河、浙北航道网,通达宁波-舟山港、嘉兴港等沿海港口,同时对接义甬舟大通道,推动嵊新组群综合交通体系由走廊式向枢纽式节点转变,从而带动嵊新组群经济发展。”绍兴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韩凤雷告诉记者,嵊州、新昌两地矿产资源丰富,由于水路不畅,相关企业运输矿石常走陆路,运输成本极高。而该项目的实施,对相关企业而言,走水路的运输成本可降三分之一,将有利于新昌、嵊州两地的水运经济和沿河产业发展。
▲杭甬运河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的实施和绍兴市政府“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的实施,谋划江海联运、海陆联运体系成为绍兴水运复兴的重要方向。因此,打通节点、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完善高等级航道网成为重中之重。
航道建设要发挥效用,关键在港口
▲绍兴港
在打通航道的同时,我市也十分重视港口建设。目前,我市已构建起以整个绍兴为一个大港,拥有越城、柯桥、上虞、诸暨、嵊州、杭州湾和滨海七大港区及六个作业区码头,共有54个300吨以上的船舶泊位。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水上货运量达到985万吨,相比去年同期提升5%,船舶平均吨位达到371吨,相比去年同期提升6.6%,集装箱船运输量达到4863个标箱,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1389万吨。
下一步,我市交通港航部门将围绕“畅通杭甬运河、振兴两江水运、构建港口枢纽、发展河海联运”的发展思路,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及研究,加大水运市场培育力度,做好水运经济产业带引导,积极推动绍兴水运复兴,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
(胡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