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如何突破区块链发展瓶颈?

从扎堆区块链到进退维谷,上市公司的区块链之路可谓一路艰辛、一路坎坷。9月28日,易见股份遭遇股价腰斩,控股股东4.28亿股被冻结。昔日辉煌的区块链第一股如同烫手的山药,被原本的第二大股东——滇中集团(国资系)被动接盘。
其实,易见股份的控股人易主,并不是上市公司折戟区块链市场的个案。就在今年8月,中南建设发布公告宣布以为1.1亿元交易对价转让所持有的上海金丘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部33.33%的股权。根据公告,中南建设未来会将战略重点放在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现有业务中,逐步对区块链类公司进行剥离,以减少公司在新产业投资的风险。此次转让是因为投注表的业绩未达预期。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10月,金丘股份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区块链技术基础平台——海星链(xingchain)。金丘股份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6036.03万元,净利润88.93万元,与此前净利润不低于700万元的业绩承诺相去甚远。
造成上市公司折戟区块链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军区块链的上市公司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区块链”只不过是多数上市公司的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和抬高股价的噱头。
抢滩区块链,只为借概念炒作抬高股价
2016年被称为中国区块链元年,这一年区块链首次在a股市场成为焦点,该概念在a股落地后一度领涨沪深两市。之后从2017年“韭菜”和vc机构疯狂进场,到2018年初真格基金徐小平助燃区块链这把火,再到耿直boy陈伟星和朱啸虎争锋对弈,伴随着币价上涨和各行业争相布局,区块链热度如直升机般一路攀升。
各路资本的疯狂涌入,使得许多上市公司纷纷布局区块链,不仅应用于供应链金融和贸易融资等金融领域,同时也向医疗、文化、电力、农业等实体产业渗透。it桔子数据显示互联网创投市场41%获投项目聚焦区块链,而具有区块链概念的上市公司已达80家。其中,对区块链技术重视的上市公司有很多走向困境、亟待转型的传统产业。不过,也有传统行业公司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据算力智库与巴比特智库6月联合发布的《2018“区块链+”上市公司研究报告》显示,该报告称截止到目前,仅在a股市场就已有88家上市公司涉足区块链领域。而美国《财富》杂志7月发布了新一期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公司上榜数量达到了120家,其中有46家不同领域企业都涉足区块链。但大多上市公司出资金额均相对较小,所参股区域链公司也均为初创,尚未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
通过梳理发现,a股市场上的88家入局区块链的的上市公司,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机构投入大量人、钱、团队,进行应用开发之外,大部分只是在策划和概念的状态,极少的一部分则刚刚开始实施。虽然区块链产业已由金融向实体经济渗透,但上市公司产业应用多停留于探索研究阶段,距离规模化应用仍有距离。
以广电运通为例,其在区块链领域的全部投资只有1000万元,员工不过16人。相关人士分析,很多上市公司之所以对新技术和创新模式的尝试只能是浅尝辄止,甚至只是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是因为按照监管政策要求,上市公司如果出现连续2年亏损,就将被给以st处理。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使用区块链概念,只是通过宣传和炒作故意拉高公司市值,甚至是拉高股价,做大市值,故意做庄再减持股票套现。
2018年1月4日,中概股中网载线宣布将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该股隔夜暴涨698%,从前一个交易日1400多万市值,涨到了1.15亿,而成交额竟高达4.1亿元,筹码换了5轮!1月10日,上证综指震荡上扬,收涨0.23%报3421.83点。当天,wind区块链概念指数大涨6.39%,远光软件、四方精创、易见股份、新晨科技、安妮股份、游久游戏、利欧股份、高伟达等股高调涨停。
似乎在当时只要和区块链沾边,立刻鸡犬升天、点石成金。每个人都在谈论它,许多企业声称在使用它。迅雷、人人、360,这些老牌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之后股价应声而涨,最疯狂的公司股价在一天之内上涨近700%。而借助区块链概念,迅雷去年暴涨了近300%,今年上涨52.83%;而人人网同样也是沾边区块链,虽然后来有所回调,但今年以来的涨幅仍有接近20%。柯达,这家几乎被消费者遗忘的胶片巨头,因为宣布将发行数字货币“柯达币”,股价在一天之内暴涨119.35%。
因为仅仅停留在概念炒作层面,很多借着炒作区块链概念暴涨的上市公司,没有多久就出现了股价暴跌,甚至股价腰斩。以中网载线为例,暴涨仅仅40天之后股价已经下跌12.81%,而易见股份在半年时间内股价腰斩,控股权易主。
由此可见,区块链概念虽然可以让上市公司在短时间内获得市场的关注,并且反映在其股价的涨幅上,但区块链技术的不成熟,应用场景不够多,资本运作套利等多方面因素使借助区块链概念的公司看似可以重获新生,实际表现确实差强人意。因此,虽然布局区块链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但大多业务无明显进展,且基本无盈利能力。
花式蹭热点,上市公司发币热情高涨
区块链作为继互联网之后的新一代革命性技术,以其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以及有效降低信任成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价值,被视为下一代技术发展的核心。上市公司由于占据各个产业中的龙头位置,因此在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中扮演了急行军的角色。
但大部分a股公司进入区块链仍处于早期筹划阶段,更多以概念和研究为主,未进入落地层面,更未产生直接收入,大面积、深层次地应用较为稀缺。于是,有些想要提高身价的上市公司,都想往区块链这个概念上靠,甚至为了蹭这个热点强行给自己加戏。因此,有人说区块链就是被蹭热点的江湖骗子给搞坏的。
有数据表明,2017年至今深市有5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与区块链、雄安新区和海南自贸区等热点概念有关,以及与独角兽企业投资合作有关的信息,其中涉及区块链概念的有30家,涉及雄安新区概念的有10家,涉及海南自贸区概念的有4家,和独角兽企业有关的有10家。但是,只有19家公司有实际投入,且投入金额普遍不高。其余均停留在前期阶段,未有实质进展,公司借热点概念炒作股价的意图明显。
2017年, 迅雷蹭着区块链的热点卖了玩客云又发了玩客币(后改名链克),如今更像是一家“矿机”公司。其刚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显示云服务和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部分营收为3650万美元,占总营收的55.5%,同比增长186.9%。2018年初的时候人人网借发布rrcoin进入区块链和数字加密货币行业,其股价大涨近25%。当时rrcoin在连白皮书都没有的情况下便号召私募投资者进行盲投,之后消息传出人人网的rrcoin被相关部门约谈,参与私募的代投开始退币,仅仅5天时间闹剧结束。其当时的做法更像是顺应区块链热点玩了一场私募游戏,人人网对区块链的布局并不清晰。人人网被约谈一事也成为今年年初监管开始入手的一个信号,此后与区块链相关的上市公司再无公开的发币行为。
2018年8月,a股上市公司奥马电器董事长赵国栋在p2p爆雷之后,成为fcoin首个币改项目qos整个项目的核心灵魂人物。在qos官网发布的白皮书上,该项目的核心团队几乎全部为奥马电器前高管。qos上线后,被业内称为首家发币的上市公司。对赵国栋来说,发币上线就是为了变相融资。但赵国栋的区块链梦只做了四天便传来噩耗,据qos白皮书显示,qos以私募价1 eth : 20000 qos 开盘,qos的初始发行价为0.00005 eth。但截至8月8日,qos的币价是1 eth:36000qos,意味着累计下跌了45%。赵国栋没有等来涨停,等来的却是破发的噩梦、投资者无尽的谩骂还有ico的监管。
另据有关报道显示,进入区块链的上市公司在股价表现方面,达到规则规定的交易异常波动共23次,另有相当一部分股票虽未达到异动,但均背离大盘有明显的涨幅;在信息发布渠道方面,23家公司通过公告直接向市场披露,22家公司通过互动易回答投资者的方式间接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9家公司借媒体的宣传实现概念炒作,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采取了更多隐蔽的、间接的手段;在配合减持方面,有7家公司在概念炒作期间披露了股东或者董监等高层的减持计划,截至目前累计减持金额56257.51万元。
概念满天飞, 上市公司折戟区块链
业界一直有一个共识,区块链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其概念的宽泛、与产业结合的不确定性为上市公司的市值炒作撕开了空间。
工信部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我国以区块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区块链公司数量已超过450家。虽然区块链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但99%的区块链项目都无法落地。
即便这样,上市公司依旧纷纷进军区块链行业。尤其是进入2018年,上市公司围绕“区块链”大做文章。上市公司热衷于拥抱区块链,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上市公司看到了区块链技术的潜力,开始尝试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其业务系统中。因此,许多上市公司采用并购、战略投资等手段,投资了一些区块链初创企业,作为涉足区块链行业的跳板。但其中不乏个别上市公司恶意造假、炒作概念,把自己包装成区块链企业。
今年年初,上市公司股价一连串的异常波动受到交易所的关注。仅1月份,沪深两市就有16家上市公司因涉炒作区块链概念被交易所问询。此后,虽然区块链概念热度下降,但基本每个月都会传出几家公司因区块链被问询的消息。被沪深两市交易所询问的34家上市公司中,仅9家有落地成果,开发出区块链应用。其他25家目前暂无落地应用,占比高达3/4。
而有落地应用的9家公司中,多数集中在金融领域。如苏宁易购旗下苏宁金融研究院与苏宁银行成立区块链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的建设项目组,推动上线了苏宁银行区块链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金财互联子公司方欣科技开发了电子发票区块链平台,解决了电子发票当前面临的数据安全隐患、数据孤岛、重复报销入账、虚开防控难等痛点。
曾接受沪深交易所问询的乐视,进入区块链领域时就备受质疑。今年7月11日,乐视旗下乐融致新和一链科技在北京发布一款可以挖矿的电视盒子——一链盒子,宣布进军区块链领域。通过“一链盒子”,用户可将闲置带宽通过这一硬件共享给社区,社区作为回馈将按算法回赠oc(one chain token)作为激励。产品发布仅两天后,乐视网就收到了深交所的问询函,要求乐视网说明公司区块链业务是否具有相应的业务基础和可行性,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是否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等。
乐视网回复问询函表示,“一链盒子”产品面临因未达到预期技术设想、用户接受程度所限、市场可替代产品冲击等情况,而无法规模性生产、销售的可能性。经营、财务影响方面,尚不能判断该产品对公司收入规模和成本降低等方面的实质影响。此外,“一链盒子”未来的可实施性、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及潜在的经济效益尚存在不确定性。
同乐视一样,诸多涉足区块链的上市公司在回复监管问询函时透露,其自身区块链技术并不成熟,对公司未来的盈利情况存在不确性,存在相关风险。
由于目前涉足区块链的上市公司主要以设立或参股新公司、设立实验室、推出虚拟产品等方式进入这一领域,而中国区块链人才稀缺,区块链技术底层不足也没有改善,加之上市公司大多不具备利用区块链增强原有业务或开辟新业务的能力,虽然上市公司前赴后继的进入区块链,但大多数公司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却举步维艰。很多上市公司已经进入区块链两年了,还只是公布了一个项目名称;有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产品问世,但却无销售收入。
因此涉足区块链领域的上市公司,大多在他们宣布应用或者研发区块链技术之后,其股票价格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大幅上涨,部分中概股消息公布当天的涨幅甚至超过600%。但有数据显示,有超过9成的公司股价在一年之后又回落到一年前的水平或者表现更糟糕。一年过去了,市场现在已经对于区块链概念保持冷静观望态度,那些借助区块链概念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已经回落到当初的水平。
加速应用落地,上市公司拥抱区块链的正确姿势
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上市公司在区块链方面的布局被监管层高调关注。尤其对借由区块链概念炒作的上市公司,只要有区块链方面的动向就会接到交易所发出的问询函。
问询内容涉及上市公司是否投向投资者充分提示风险,区块链公司资金投入情况、是否存在主动迎合市场热点、是否涉嫌炒作股价等内容。同时交易所要求相关公司就涉及区块链的投入、业务模式进展、盈利模式、资金储备、实现收入以及对公司业绩影响等进行说明并充分提示风险。
据《证券日报》统计,截止到9月中旬,已有34家上市公司因“涉链”被监管部门问询。而被问询的这34家上市公司仅有9家公司有落地应用,其他25家公司涉及的区块链业务均处于“研究阶段”。其中,有17家明确表示目前区块链技术处于探索或研究的初级阶段。
由此可见,制约上市公司区块链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在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落地。因为,作为新兴科技,区块链唯有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