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家长,总是希望尽己所能地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好一点的教育,所以,当一批家长站出来,要求学校给他们的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点,无论从学校,还是教育局,都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我毕业于鉴湖镇中学应该有6,7个年头了,印象中,学校虽然不是全市排名很前的中学,但至少,不会觉得这个学校的老师比别的学校的老师差分毫,而同学更是值得相交多年的,身边很多同学会早早来学校认真学习,后来都通过自己努力考上那年的重点高中的。我们并没有因为来自这所中学而觉得自卑,相反,它有给过我们很多鼓励“只要你自己努力了,也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和其他同学没什么不一样。”
今年放假回家,妹妹即将小升初。然而听到的各种消息却是不那么尽人意的。有说今年招生比例,外地生:本地生为3:2;有说很多家长去教育局反映,未果,说让学校负责,学校称是教育局安排;有说市里的学校拒收外地生,所以鉴湖镇中学成为了他们的收容所……有不少家长听到这些后都觉得寒心,在这里呆了那么久的鉴湖镇中学,难道要成为一所民工学校?初初建校,附近的乡亲都有捐资的一份,而现在,他们的后代却要上这样一所“民工学校”。教育局要求公平对待本地生和外地生,为什么市里的初中就可以有理由拒收,而城乡结合之处的本地学生却遭到忽视。当然,大可以说,你有能力,你也可以去市里买学区房啊,问题正在于,还有很多没那么大能力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可以接受,至少不比几年前差到哪儿去的教育,处在校风不那么差的学校。
做父母的心愿,无非是即使不求他能闻达于世,也望他能够不被带坏,养成恶习,生活平平安安的。而初中这段时期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学校校风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可以说基本养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外地求学的日子听有些同学说,他们的初高中,打架斗殴这种事,经常有发生,有些人脑子一热,抄起棍子就打,根本没把人命当回事,当时听起来还觉得有些后怕,幸好没在那种地方。现在绍兴经济相对发展了不少,外地民工流入增加也是必然的,但是本地和外地的文化差异依旧是存在的。姑且不论公平,每个地方都会有一定的地方保护政策,不然京上广的限入政策哪儿来。另外一点,市里的学校拒收可以,鉴湖镇中学呢?鉴湖镇中学的学生和老师呢?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自然希望这里能好好的,至少不至于败落,几年后回来看看至少希望它没有物非人非的太过分。
有个家长讲,初中好坏,无非是看那几个升学率,这个中学这样搞,还能有几个升学率?这种现状是一所中学的悲哀,却更是教育局平衡政策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大漏洞。追求公平,难道不更应该先抓抓各地区教育质量的公平吗?本地人的利益都不能保障,还谈什么发展?
(以上仅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也算一家之言
我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应该有5年了
总觉得有点歧视外地人的味道
非常理解啊。本人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读书可以 打架不行
08年毕业的飘过
外地人就读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应该反映的是如何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子女就读,以保证学校中本地和外地就学人员的比例达到均衡。
一个头痛的问题,,,
一方面,,教育机会,,人人平等,,减少排外与歧视,,小朋友们都能接受良好的学习教育;;;另一方面,,由于风土人情与观念文化的不等,,对小朋友的管带和素养层面又有所侧重。。。
教育局要么在新绍兴人口多(东南西北)的地区,集中设立一所 新绍兴人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独立办学,,资源共享,,地位均等,,实施师资交流分享机制。。
要么在现有的学校里集中独立开设班级,,从初一二年级的平行班,,到初三的快慢班,,以班级为单位,相互竞争。
同时学校开设 《 家长学校》,就小朋友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家校互动,,每月一次,,个别学生单独相商,,拉进距离,缩小差距。
以上仅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外地人本地人都一样,我们不应有排外的想法,绍兴的经济和发展都离不开外地人的参与,虽然外地人和本地人的思想和观念有所差别,我们都要有宽广的胸怀来包容和理解他们,上海深圳都是移民城市,他们在城市的管理和规划及施政中都富有人性化的设计,所以才有今天的辉煌和富有,绍兴要成大城市,我们不该如此小家子气,如此胸怀。
永和中学没有了,长城中学变成名校了,就不允许收外地人了,一定要按户口了
你的孩子肯定不是今年的新生,不然你就不会站在说话不腰疼!试问一个班级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你的心能安心?5号分班考试,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在教室里丢来丢去的丢书包,吵吵嚷嚷,满教室都是外地方言口音,当地的孩子坐在位置上看书看资料,即使谈话也是轻声轻语,形成一种很大的反差!我做为一个新生的家长完全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的孩子从六年级上来以平均分95分进初中,我不敢想象3年的这样混合分班以后还能不能考上高中?我们不想歧视外地人,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有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只是要求给本地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健康的生活环境!原来小学就分外来务工学校,到了初中为什么要混合分班;我们的要求不过分,要求分班无可厚非,人与人的起点就是有差别的,不要把学校和政府的无能强加到孩子们的身上!
话是不错,可为什么外地生都要安排在周边城效结合处的学校里,元培本部、建功、一初本部、鲁小、北小有外地生就读吗?即使父母都在以上学校附近打工,也都不能进这些学校,为什么?不是老百姓排外,是教育局做得不好。
应该创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从小学到高中,这种矛盾才可能解决。
我是外地人,收税金的时候人人平等,享受权利的时候成了二等公民,我儿子绍兴妇保院出生,绍兴长大,因为我是外地人,所以他也是外地人,理所当然的成了二等公民,可是我每年却交几千税金
作为一个合法纳税人,真的寒心,有种想逃离的感觉
哎 我也是鉴湖镇中学毕业的 貌似毕业12年了真TMD不公平 怎么不按全市区所有中学入学人数比例分摊外地学生数量
教育局为什么不按排在城区那些名校旁边,而按排到了城乡
不管任何地方都一样,你去别的地方就是外地人,人家也看不起你的,所以这其实是通病了
楼主你可以去市区或柯桥区买学区房啊,没能力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也没有办法,外地人有能力的都会买学区房!
搞笑死了,你觉得你孩子比外地孩子素质高,比外地孩子高一等?你孩子满口不是绍兴本地话?美国90%以上的人口来自全球各地,美国比中国差吗?你这么排斥外地孩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愚昧!
顶!d=====( ̄▽ ̄*)b
有外地人的学校升学率就上不去了?有外地人的班级就学习不好了?以后别上大学了,大学都是外地人
我觉得楼主考虑得不错,难道买了学区房就受到了教育局的保护,难道就市区跟柯桥区是受保护的本地人吗。
不是学区房受教育局保护,只是优质资源有限不可能放开,只能优先考虑学区周边有固定住所的居民孩子入学问题,学区不光绍兴,全国都一样,中国国情,所以只有我们适应!
怕什么,儿子打遍全班第二,和第一的外地人是朋友,
一看就不是这里上学的!瞎扯谁不会
我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09年毕业的,后来轻轻松松上了个职高,后来轻轻松松上了个大专,再后来轻轻松松的混了一张文凭,我觉得啊,现在这个社会读书并不是很重要,当年有个班级全部都是外地学生,里面也有学霸,如果说打架斗殴的事情的话,肯定是做人太“叼”老老实实上课,放学了就回家,不鸟校外的闲杂人员,会有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