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运城——闻喜


闻喜县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 “闻喜”,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东与绛县、垣曲相接,北与侯马、新绛相连,西与稷山、万荣、盐湖区接壤,南与夏县相邻。
闻喜县历史悠久,自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名人辈出,古迹颇多。魏晋有地图之父裴秀,唐有中兴贤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赵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境内存有唐玄宗所书御碑和韩愈撰文,以及祁隽藻书写的“平淮西碑”。
至2013年,辖区国土总面积1167.1平方千米,辖7镇6乡、342个村,户籍总人口为40.9万人,县政府驻桐城镇。
闻喜县见之史册的名人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家裴松之、法学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赵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其中裴氏家族历代做过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过将军、尚书、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宋代名相司马光曾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
文化是一种基因,是一种素质、一种品格,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是活泼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
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内涵、一种技巧、一种能力。县域文化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价值源泉和巨大的驱动力。一个县的文化健康地发展,有赖于正确的文化理念的引领,这是提升县域文化感召力,实现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县民幸福等社会整体目标的重要引擎。这已被众多事例证明。诚如闻喜县的民间花馍制作历史悠久,但是2012年,县委、县政府创造性地举办闻喜花馍文化节,并把花馍制作作为一项利民强县的产业进行深度和规模开发,就是在正确理念引领下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县是文化资源大县,却是文化资本弱县;是文化智力大县,却是文化科技弱县;是文化服务大县,却是文化贸易弱县。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闻喜县委、县政府不断地进行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
闻喜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运城市北端,也是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县。闻喜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新的文化增长点。其“县名文化”、“裴氏文化”、“劳模文化”、“花馍文化”、“龙文化”、“玻璃器皿文化”、“喜文化”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几乎中华民族每一个具有转折性的时期,闻喜县都产生过一批推动历史前进,社会发展,足以让闻喜人民为之自豪、骄傲的杰出人物、重大发明、卓越业绩、不朽作品和珍贵文化。闻喜人民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誉满全国、光耀后世的灿烂文化。1999年2月山西省政府授予闻喜县为“省级文化先进县”。
以中共闻喜县委和闻喜县政府为首,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领导全县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传播新成果,文艺创作新成绩,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县域文化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越来越成为县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闻喜县闻喜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县民的热切愿望。县委、县政府认为,我们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全县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文化繁荣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内容。在县域文化发展理念上,从着眼微观向放眼宏观转变,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围绕“文化强县”建设的大目标,积极探索县域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跳出“小文化”的圈子,拓展“大文化”的视野,在闻喜县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合,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文艺创作的繁荣与提高,文化品牌的锻造与提升,文化领军人物的使用和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与探索。
闻喜县呈现出文艺创作繁荣,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事业建设亮点不断的崭新图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综合
关公故里,运城地区闻喜县。
闻喜人真厉害。
树高千尺不离根,不管在何地忘不了我可爱的家乡,闻喜!
闻喜,我可爱的家乡!
闻喜来了个花镆县长所以成了花镆县
为闻喜赞
闻喜人民发大财走大运
现在已经不说大美运城了。应该是古中国,新运城
裴氏文化发源地,大美闻喜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