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民国15年(1926年),爱国教育家陆德先生以坚强的勇气和巧妙的斗争,成功地挫败了美国教会在九江办的圣约翰中学,将原圣约翰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号召过来,新创办九江光华中学,意为光大中华,一改原来教会学校对中国学生进行的奴化教育,从而恢复以中国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教育权,这在当时是影响很大的重要胜利。此校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九江市第一中学、九江县中学,县一中,校址从浔阳区迁到沙河。
光华校徽正面和背面。
我1981年从九江县中学高中毕业,因而光华中学是我的母校,今年是母校90华诞,我与千千万万的校友一样,为母校而欢庆;而且我还一直热心收藏母校的文物史料,更让我惊喜的是,近日又收藏到一枚母校1936年的三角形校徽。
这枚九江光华中学的三角校徽,也称徽章、标牌,外形为正三角形,边长33毫米,厚约1毫米,重3.2克。黄铜质,正面上平下尖,延边为双凸单凹线,凹线内涂有线红色珐琅(或称釉、漆),中间字迹为凸痕;上排由右向左横写:九江光华,字体为黑体并略作美化变形,字形则用双勾法把笔画的外边以凸线勾画出来,形成中凹镂空,凹空处再涂上红色珐琅,显得坚强、粗壮、规范、美观,与字外凹底白色珐琅互相衬托而更醒目;中学二字则单笔竖写,从凹底白色珐琅中凸出字迹,亦很显眼。背面上方捍有一对紫铜小环钮,用于穿曲别针;两环钮之间印(冲压)有制造此徽的厂家(银楼、铜匠铺)的名号章;下方印有编号:567。
此校徽上可惜没写制造年度,我们回溯校史,1926-1930年陆德校长在九江东门口关帝坡张家大屋(今171医院老门之西侧)租房办学,政治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艰难,不大可能花一笔不小的经费用来制作这一大批校徽;此枚的编号为567,估计总数在800—1000枚,甚至更多。1930年在锁江楼前建起了新校舍,在建校之初,建校经费还有些缺口(据1932年《九江指南》对该校的记载),到1936年已四年,各方支持较多,生源已扩大,教学质量已提高,社会声誉已兴旺,并举办了隆重的十周年校庆活动。初步分析,这批校徽就是在这时制作的。两年后的1938年,日本大举侵华,母校迁至赣南吉安艰苦办学。抗战后的1947年迁回九江办学,战后九江满目疮痍,办学条件更是艰难。1949年九江解放,校名被改。所以,除1936年校庆之外,其他各个时期都不大可能制作这一大批校徽。
从品相上分析,这枚校徽的主人(学长)应是按规定经常佩戴于胸前,以示自己的身份,并提高自信。毕业离校后,主人仍然十分珍爱她,尽管经过多种战乱,也会随身携带,致使校徽正面的珐琅彩有些无规则的自然摩擦、碰撞而脱落,脱落的部分,黄铜已经被自然风化成褐色。背面的下角尖,因自然摩擦,黄铜的光泽依然闪亮,体现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80年后的今天,与此徽相关的人、事、物都发生了极为复杂的变迁,她竟成为我手心里的宝,使我十分感激母校布施的恩赐,感悟收藏缔结的良缘,感恩历史显示的神奇。
这个小精灵,我再三品味,觉得她不仅具有三角形的几何特性,而且凝聚着母校创办者敢于与帝国主义教育侵略者作英勇斗争的骨气;我反复琢磨,感到她蕰涵着光华师生在艰难条件下勇于办学的锐气;我良久欣赏,赞叹她彰显着光华师生在困难环境中取得良好办学成效的生气。
(胡荣彬 文/摄)
好有年代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