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开始迷上了手机,没拍照不能吃饭,只有我在默默地吃,默默地吃,默默地吃。”近日,市民陈女士的一条朋友圈,引发了众多朋友的回应:“我妈妈也是,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不吃饭就一直抢红包。”“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我快疯了,想把声音调小,他们还不让!”
你有没有想过,没有手机的日子会怎样?关机一小时会怎样?近日,本报记者在手机使用率最高的18岁至50岁年龄范围内的市民,征集了10名读者参与到关机一小时的实验中来,看看他们在关机一小时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感受如何?
实验过程与结果:
市民周小姐,26岁,关机时间:21时至22时
这天,周小姐拿出了久违的日记本,写了篇日记。写完日记,便坐在客厅陪爸妈看了一会儿电视剧。
市民李先生,35岁,关机时间:20时至21时
上幼儿园的女儿平时都是李先生爱人在照顾,当晚李先生破天荒地给女儿念了故事书,哄着女儿入睡。
市民徐小姐,28岁,关机时间18时至19时
徐小姐的爸妈每天晚饭后都要去走湖,徐小姐关了手机无事可做,便陪着爸妈一起走了趟湖。
市民黄同学,18岁,关机时间20时21时
虽然关了手机,黄同学还是没能离开网络。他看了集英剧《黑镜》,并对照着字幕做笔记以学英语。
市民胡女士,46岁,关机时间21时至22时
因为过年的关系,正月里胡女士每晚都守着手机抢红包,炒菜的时候抢,洗碗的时候抢,关手机的一小时里,胡女士起初略感不适,但很快就被电视剧吸引了。
市民刘小姐,30岁,关机时间18时至19时
下班路上的刘小姐坐在爱人车里,刘小姐便与爱人交流了一下当天的所见所闻。聊得正兴起时,刘小姐猛然想起有个紧急的电话需要打,便开了机。刘小姐也是本次实验中,唯一没有坚持关机一小时的人。
市民熊小姐,24岁,关机时间21时至22时
买回多日却没练习一次的钢笔字帖被熊小姐找了出来,于是整整练习了一小时的钢笔字。
市民胡小姐,29岁,关机时间20时至21时
将一本还剩三分之一的书看完了。
市民余先生,50岁,关机时间19时到20时
关不关机对余先生影响不大,他一直在家看电视。
市民郭先生,20岁,关机时间22时至23时
平时都会玩游戏的郭先生,这天关了机无所事事,提前上床睡觉了。
实验总结:
从大家关机一小时的实验中,可以发现,虽然关了机后大家多少有些不适,但大都在关机一小时的时间里做了些已经很久没做的事。
和爸妈散完步回家,徐小姐觉得自己平日疏忽了与爸妈的交流。“感觉越长越大,离爸妈却越来越远,平时忙着上班,忙着和朋友出去见面玩乐,和爸妈在家基本上只是打个照面,以后要多花些时间陪他们。”
看英剧的大学生黄同学则说,寒假里自己天天就是玩,整日整夜对着手机,都没好好学习,“手机,网络是好东西没错,但是一直依赖着他们也不妥。”
“我那天大概算了一下,关机一小时,看了50多页书。平时看手机一小时,觉得时间飞快,看书的时候却觉得时间一下子慢了很多,但是很充实。”胡小姐从关机当晚决定,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看书学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峰说,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人总是要通过一个载体来获得快乐,在智能手机没有普及起来之前是电视,未来如果智能手机消失,又会有另一个载体替代手机,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刘峰说,实际上,人获取快乐和幸福感的渠道有很多,玩手机可以获得,去看书、写字、读报、远足同样可以获得,但相较于其他渠道,通过手机这个平台获取快乐与幸福感的方式更便捷,于是大部分人会依赖于手机。“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两面,我们不能直接断定依赖手机这个行为的好坏,因为这出于每个人的选择,有些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付出,比如看书,比如旅行来换取快乐,有些人则选择更方便的途径,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人性都是好逸恶劳的。”刘峰说,关机一小时只是一个形式,智能化的生活方式的确能给人带来更为直接的快乐,但智能化也会让人产生惰性,以怎样的方式生活,还是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远离手机等智能化的生活方式,从其他渠道里获得快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记者 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