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而已——简评《第一财经周刊》“2017中国大学排行榜”

2017年9月,《第一财经周刊》发布了自己的“中国大学排行榜”。《第一财经周刊》认为,大学教育就是一个产品。作为一个产品,应该从用户的视角来进行评价。因此,该排行榜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仅从描述来看,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好。但实则未必。
排行榜的发布者声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指标体系”。主观上也许是这样想的,但客观上可能并非如此。很显然的一个道理是,既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指标体系”,那么,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去调查以下学生对大学有什么样的需要或者说要求。如果没有对学生的调查,你凭什么认为自己的指标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呢?从这个角度讲,在《第一财经周刊》的这个排行榜里,学生只不过是又一次“被代表”了而已。
接下来,看看指标吧。排行榜的发布者“相信大学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决定性元素和收获都来自身边的同龄人”,并基于这一认识,将“同龄人指数”列为一个指标。虽然我也“相信”这一判断。但是在公共生活中,仅有“相信”是不够的,必须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同龄人”是大学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其一。其二,“同龄人指数”根据学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和招生情况进行赋分。这真是从何说起。高考录取分数线和招生本质上只是看知识学习情况,“大学生活质量”和“大学的收获”难道仅仅指理论知识学习方面的质量和收获吗?难道身边同伴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行等等对自己大学生活质量就没有影响吗?其三,排行榜的发布者认为,高考录取情况的确不能完全评判人的优劣,但这是当前最客观的数据。我想问的是,既然如此,为什么给这一个指标那么高的权重?
排行榜的发布者将“学术指数”作为一个指标纳入,但相对于其他排行榜来说,降低了其权重。这无可厚非。但其理由——“因为站在大多数学生的角度,顶尖学术成就固然重要,但离自己很远,也难以产生直接影响”——荒唐至极。我非常怀疑,排行榜的发布者可能没有读过大学。
“公司人指数”是第三个指标。该指标以大学毕业生实习和薪酬数据来评判毕业生的发展前景。正如排行榜发布者所言,“这可能是如今学生在选择大学教育中最关心的话题”。但问题是,排名还是应该遵循基本逻辑的。将“公司人指数”作为指标意味着,在排行榜发布者看来,毕业生的发展前景完全决定于其读的大学。而这明显是不符合事实的。
其实,对于大学排行榜,看看可以,千万别当真,“生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