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菲特”已经过去,暴雨也已停止,天气开始放晴,但我市的河网水位依然维持历史高水位,全市9个水文监测点均超危急水位。如果按照每天我市河网减少2500万立方米的水量计算,我市退回危急水位还需一周左右时间,退至警戒水位需10至12天。对此,市民不禁要问,到底什么原因导致河网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是降雨量过大、上游来水过猛,还是河道排洪能力不足?持续高水位会带来哪些隐患?我市后续的防汛重点是什么?针对市民心中的疑惑,昨天,市防指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权威解释。
强降雨洒落390个南湖水量
“强降雨雨量之大、范围之广,在嘉兴历史上前所未有。”市防指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进明说。受台风“菲特”残余云系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从10月6日开始,我市普降大雨,其中日最大降雨量和降雨总量都远远超过“99630”。截至9日8时,我市面雨量达到300.9毫米,桐乡、硖石、于城等监测站的单日雨量均破历史极值,3天面雨量也超历史极值。
初步计算,台风“菲特”给我市带来的总降雨量达到11.7亿立方米,以南湖0.03亿立方米的总蓄水量为基准,此次强降雨相当于给嘉兴下了390个南湖的水量。如果这些雨量平摊到3900多平方公里的嘉兴大地上,全市将平均上涨30厘米。“余姚本次的总降雨量是7.5亿立方米,相当于68个西湖水量,我们这里的降雨量其实比余姚还多,差不多有107个西湖水量。”徐进明说。
短时强降雨带来的水量全部汇聚到我市的河道,使得全市河网水位急速上涨,导致了目前我市防汛形势的全线告急。
上游来水使防汛雪上加霜
水位居高不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游汹涌的来水。此次台风带来的降雨属流域性降雨,降雨过程从南往北,上游的强降雨无处可去,只能往处在流域下游的嘉兴排。与我市关联度最大的是位于德清县的德清大闸,我市的洪水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德清大闸过来的,而强降雨开始后,德清大闸一直在泄洪。以10月8日8时为例,德清大闸每秒下泄流量为400立方米,达到“99630”洪水期间德清大闸最大一日下泄流量。根据初步测算,德清大闸最高峰泄洪时,每天起码有10个南湖的水流入嘉兴。再加上导流港沿线各闸大流量泄洪和上游杭州来水,更使我市严峻的防汛形势雪上加霜。
“稍微直观的解释,就是我们这几天南排工程往外排的水量,差不多只是将上游来的客水排掉,而本地区的降雨还没顾得上往外排。”徐进明说。为减轻我市的防汛压力,10月8日,市防指向省防指发出《关于强烈要求减小德清大闸下泄流量的紧急报告》,强烈要求协调德清大闸减小下泄流量,以缓解我市防洪压力。随后,德清大闸往下游的泄洪量逐渐减少,到昨天中午,德清大闸已完全关闭,停止向下游泄洪,使得我市的防汛压力减轻不少。
天文大潮汛导致外排能力减弱
我市向外排水主要有两个通道,往东的黄浦江和往南的南排工程。目前正需两条生命线发挥重大作用时,却偏偏遇上了近期的天文大潮汛,高潮位持续时间长,导致外排能力大大减弱。目前,我市通过黄浦江的东排通道受阻,东排流量不足平时的一半。外排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压在了我市的南排工程上。
据悉,我市南排工程的长山闸、南台头闸等水利枢纽都属于候潮型水闸,每天根据潮汐的变化,只能排放两潮,每天排放时间是13个小时,但是,上游的来水,因为上游水闸是平原水闸,它每天可以24小时不断地排放,所以即使流量一样,它排放的整个水量也要大得多,因此,这是我市水位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以10月8日为例,当天通过长山闸向外排水达到2000万吨,相当于7个南湖的水量,但水位下降却并不明显,10月9日,长山闸内河最高水位和8日等高。
尽管如此,在抗洪排涝中,南排工程各闸所还是克服受潮汐影响等困难,严格按照预案和南排工程调度运行控制方案超负荷组织排水,自10月6日开始预排至10日上午8时,南排工程各枢纽泵闸累计排放涝水13934.4万立方米,相当于排了47个南湖的水量,使得嘉兴的水位下降了0.14米。
持续高水位使防汛压力陡增
河网高水位已持续了70多个小时,预计还将持续更长的时间。那么,持续高水位将对我市的防汛工作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呢?“持续的高水位将严重威胁我市的圩堤安全。”徐进明说。据悉,目前我市有478个圩区,大部分圩区由土堆筑成,长时间的高水位浸泡非常容易出现决堤等险情。为此,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24小时高密度不间断巡查圩堤,加固加高危险圩堤,发现险情,及时处置和预警,防止出现因高水位导致决堤、泄漏等险情。
同时,长时间的积水,也会导致积水水质的恶化,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为确保灾后无大疫情,目前,我市卫生部门正在积极做好灾后的防疫工作,及时做好水质的监测。同时,相关部门也正在加快供水、供电、道路、通信设施的抢救修复工作,减少高水位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确保社会稳定。
来源: 嘉兴日报
嘉兴这个地理位置确实是比较悲催的
庄稼没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