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受清华大学邀请,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主任隆学武,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广东省佛山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专题班46名学员,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授课。
隆学武指出,在经历了“六五”至“十一五”六个五年计划,共30年的平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平均增速降为7.4%,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减速带来了产能的过剩,作为占据gdp接近30%的制造业,面临急迫的转型升级需求。
转型升级的形势紧迫,但是很多地方还下不了决心、找不准定位,摸不清方向和路径,尤其是企业,普遍存在“不转型升级”是等死,“转型升级”是找死的模糊认识。事实上,从国家发展战略看,“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已经分别从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层面,为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针对一个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隆学武在授课中提出了三大方向:
第一、用新技术、新方法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制造业目前在中国还存在很大体量,是现阶段大部分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存量动能”。但是,由于产能过剩,这一块产业的转型升级,形势紧迫。“存量”产能要成为动能而不是“过剩产能”,核心和关键是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供给能力、质量和效率”。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市场新的需要。
第二、加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相对于“存量动能”,新动能的形成尤为关键,这是未来和希望。应按照《中国制造2025》10大重点领域,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本地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并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重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适应人类生活变化,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正酝酿新的重大变革,核心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化”正推动制造业各领域技术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加速应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重大变革,这将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对于具体企业而言,转型升级的选择尤为艰难。这几年来,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转型或升级,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找不到北。由于这一轮经济下行的影响因素复杂,除了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外,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更重,这将使得产业调整的周期更长,也就是企业要“熬”的日子更久。隆学武指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具体而言,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有四种:
第一、产品升级。既可以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升级,也可以在现有领域找到市场机会,开发一种新产品。对于制造业而言,由于其投资规模大、门槛高,新产品的开发面临的困难也非常多,既有产品水平提升的困难,也有获得新客户的困难,在“脱实向虚”的经济环境下,制造业企业还面临融资的困难。可以说,企业产品升级的模式,是一种死去活来的模式,不下决心,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技术更新。国家正制定各种制度,包括科研人员技术入股、专利售卖分利、保留原岗位创业等等,解放科技人员活力,用创新来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企业而言,要充分抓住机会,实在企业技术的更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第三、发展新业态。只要有人类,需求尤其是新的需求将层出不穷。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不断满足人类新生活需求的历史。一方面,传统产能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新的需求无法满足,供给侧和需求侧严重失衡。对于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而言,应该寻找有价值的新业态,提前布局。
第四、确立新模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制造业是陌生的;对于更多人来说,由于制造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长、平均利润低,其是不被选择进入的行业。传统总是在被扬弃,实业总是要回归。新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固守原有的思维,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工艺或者资源等可能优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未来的产业发展,或许是模式制胜。
最后,隆学武主任强调,城市或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种新的战略选择,应重视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重视前期的战略定位。方向不准、定位不清、模式模糊,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时代确实不同了,前30年做企业,只要敢投、敢干,不辞辛劳,就可能成功。而在新的时代,必须谋定而后动。
隆学武主任还介绍了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战略咨询理论模型,分享了合肥市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天鼎联创商业模式设计等成功案例。
编辑:中工联创原创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工联创官方微博:“中工联创”
官方微信:“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