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开通守时公交还是夜班车,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出行。事实上,为了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各地政府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公交公交,最本质的属性就在于一个“公”字。车费贵体现不了“公”,车辆少、线路少同样体现不了“公”。公交系统只有政府主导,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公共交通才能体现其“公益性”。目前,许多地方的公交车处于难等、难挤、难行的局面,这是公交乏力的表现,也反映出对公交投入的严重不足。公交的惠民特性决定了其具有网络完善、乘坐方便、票价低廉的特点,而这些都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才能实现。比如,政府出台公交发展专项资金,对公交企业因票价优惠、免费、政策性亏损进行全额补贴,对冷僻线路也给予部分补贴。
早在2005年国务院转发原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中就指出,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提供财政支持、规范补贴制度、调整客运价格等措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切实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事实上,离开了财政的强力扶持,公交惠民就无从谈起,民众出行必然困难重重。很多城市为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纷纷将私人承包的公交线路收归国有。现在,全国股份制公交已逐步回归到国有主导之路,回归后政府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更凸显了公交的公益性。
现在浙江试点守时公交,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是有相当难度的。但凡事事在人为,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公交专用道的建设,包括其他自驾车对公交车的谦让,这些都是必要的。更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公交车的数量、质量,提高公交司乘人员的待遇等等,只有在经济上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守时公交才能逐步实现。发展公交事业,无需空喊口号,重在实际行动。只有舍得拿出真金白银,守时公交才不会遥远。
所谓“守时公交”,应该是指发车时间、到达每站的时间都得按照固定的时间来。这种“守时”的想法固然是好的,它考虑到了乘客们的意见,一定程度上也方便了乘客。但是“守时公交”要真正实施起来,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其多多少少会受到“红绿灯、堵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无法按时到达。
“守时公交”的出现,是因为有关部门觉得公交车的不准时导致了市民不愿坐公交车。然而,很多人不坐公交车的原因并不在于公交不准时,因为就算公交车再不准时,也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到达,与预计时间相差不了太多。
市民不坐公交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相对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于公交车的座位有限,很多人在上下班高峰期总是无法挤上公交车,只能等待下一班次,从而浪费了时间;二是很多地方的公交车很早就收班了,上晚班的人根本无法再坐到公交车,只能选择其他的交通工具。
这样说来,“守时公交”的改革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而要想真正实现公交改革,就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考虑到上下班高峰期,乘客集中的情况。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内,无法减少乘客的数量,就只能增加公交车的班次。也就是说,同一条线路可以多安排些班次,并且减少班次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样就算乘客们赶不上前一辆车,也不用等待太多的时间就能看到第二辆车的到来。
再者是针对公交车收班早的情况,那么这就需要公交公司多增加一些晚班车,可以考虑晚班车的司机轮班,同时也为这些司机适当增加些工资。这方面,绍兴的BRT等公交已在积极尝试,希望面能够扩得更广一些。
此外,可以试行公交车与出租车的结合。也就是在公交站旁设置出租车点,这样的设置可以让乘客们根据其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例如当公交车没来,而乘客又有事急着离开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乘坐出租车离开。这样在保证乘客利益的同时,也能促进公交车和出租车共同发展了。
公交改革,如果能够全方位考虑,同时听取乘客的们的意见,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才能真正的促进公交系统的发展。
过去的二十年时间中国政府在改革进程中造成了很多不良之事,现在正着手把它引到正轨上来就是好事这样国家才能兴旺、人民才能幸福。
我就想知道,柯桥的很多公交站台拆了有半年了,什么时候能弄好
加大投入也就是多养几只蛀虫而已
那么多地方坐都坐不到,守时有什么用?
公交优先是大势所趋,希望步子再快些!
守时公交?
我只有在欧洲时才看到,当然人是路多车稀少,乡村地儿也是柏油马路通行
看看绍兴公交车上,老人的比例很大,虽然大家很主动的让座,但坐公交的人真的不是很多,高峰期除外,公交公司也不至于为此花大成本吧。总的来说还是城市的人口不够,公交问题是民生,看看够用也就搁着了,急可以打的啊。白天看看路上,大街上,行人除了解放路市中心那一段和世贸那一块,别的地方基本都是没啥人的,萧条啊,出来干嘛呢,要办急事打的,不急就等着呗?所以,把城市人口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起来,收入提高,人民敢于乐于出来消费、办事,公交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迫使政府加强这方面投入,但就现在这垃圾状况来看,别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