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法官,刚才我发现机票、高铁票都买不了。你怎么真把我限制高消费了?”7月初的一个早晨,海淀法院的执行法官刘赛接到了王某某的电话。
“成了!”刘赛心中暗喜。
为了找到这个王某某,刘赛没少下功夫,更是急坏了案件申请人张某。
上海讨债公司了解到事情还得从张某与北京某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纠纷说起。
2017年5月,张某入职北京某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接待工作,公司常常让张某自己先垫付招待费用,招待活动结束后再拿着发票报销。入职两年后,公司以效益不好为由,几个月没有给张某报销招待费,工资也几个月没发。后张某离职时与公司协商未果,便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员会裁决公司报销张某离职前四个月里垫付的费用8千余元。
仲裁裁决生效后,张某多次联系公司,但公司一直未主动履行,张某便申请了法院强制执行。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某暂时找不到新的工作,不得不长时间居家,这笔被拖欠的钱款成了重要经济来源。
遗憾的是,刘赛此前已经用尽了办法,可财产查询结果反馈该公司银行账户没有存款,该公司也没有房产、车辆等可供司法处置的固定资产。对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后,也没有收到成效。
为了帮助张某摆脱困境,法官多次和她沟通,希望能获得有效线索。张某告诉法官,李某仅仅是挂名的法定代表人,公司实际控制人是王某某,每次开会最终都是由他拍板。
“我们调取了被执行人的工商档案。”刘赛根据张某提供的线索查询,可没有发现证明王某某是实际控制人的材料,“如果仅仅到公司开过会,不算有确切证据表明他是实际控制人。”
一听刘赛这话,张某有些气馁,既感觉要钱无望,又觉得法官已经“尽力”,很可能要撒手不管了。
“只要工资没有追偿到位,我会一直管到底,请安心!”刘赛的承诺给张某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法官耐心指导张某寻找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材料。
近日,刘赛收到张某邮寄来的快递,里面是一份法律合规报告。张某说明,该报告是公司这两年申请网络借贷平台资质时,委托第三方律师事务所出具的,该报告明确写明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王某某。
行了!刘赛立即电话联系上王某某,告知其应尽快督促公司履行拖欠债款的法律义务。但王某某却对其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身份闪烁其词,并以“在忙”为由匆匆挂掉了法官的电话。
刘赛决定对王某某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并重新对公司的财产进行调查。
没过几天,刘赛便接到了王某某打来的电话,也就是开头的一幕。
“早就告诉你,法院已经掌握了你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证据,当时就提醒你督促公司尽快把拖欠的工资汇到法院,可惜你把法官的话当耳边风。”
电话那头传来王某某十分焦躁的声音:“法官,我知道错了!我现在就安排公司财务汇款,能否现在就解除。我准备买晚上的航班赶到外地谈业务,真着急!”
刘赛质问道:“现在知道着急了,员工在你公司垫着钱工作,你们却忍心拖欠一年多不给报销。你扪心自问,员工着不着急?”电话那头,安静下来。
“我真的知道错了,马上安排汇款!真的,请法官相信我!”王某某向法官再三解释。
刘赛告知:公司汇款成功后,会第一时间提起解除相关强制措施的申请。“顺利的话,也得第二天才能正常买飞机票,你今晚肯定走不了了。”
挂断电话后,法院很快收到了王某某的汇款。刘赛立即安排发款,解决了张某的燃眉之急。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高健通讯员 刘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