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年说龙


辰年说龙
H 忍冬
“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声势雄。黑云崔嵬行风中,凛如鬼神寒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曳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未言为人作年丰,伟观一洗芥蔕胸”。这是南宋陆游的《龙挂》诗,龙卷风那黑云压城的冲击力之大,仿佛是现今无数“灾难大片”特效镜头的组接,令人惊心动魄。中华龙文化源于背负青天的登高望远,后为美利坚所蓄搅得四海翻腾,而龙的故乡则流转为常秀花拳的功夫熊猫。其实,“龙”与其说是神兽,不如说它是自然界的天象与山川更来得贴切。大到黄河长江,小到东西苕溪,无不绝似游龙盘旋于天地之间,静默时载舟,咆哮时覆舟,通天善变,征瑞兆祸。
登临西塞山,俯瞰西苕溪,这条源自天目山之阴南北龙山之间的“龙溪”,曲曲弯弯流经湖城。在西苕溪与长兴港交汇处的弁南,那座不起眼的白龙小山,近年因“白龙山人”王震的海派书画热销而声名大振。王一亭生于上海青浦,白龙山为其祖籍地,霅水桥村还有王家坟亲。王一亭的入室弟子陆伯龙是双林人,陆家与吴昌硕、王一亭的关系很密切,陆氏的斋名“角闻楼”就是昌硕老取的,寄寓“龙因角而闻达四海”之意。
本世纪初恰逢庚辰龙年,我在徽州书商处购得民国廿四年王立德堂自印的宣纸本《白龙山人画选》,吴东迈题书名,王一亭自撰序,精选画作30帧,其中的王震“七十自画像”,头部写真,衣饰写意,很是别出心裁。画册年代久远,缺损封面题签,于是,我特地赶到长兴乡里请老画家叶小舫先生补签。叶老看了画册后说:“画还是要学吴昌硕”。真是言简意深,他的人生与艺术始终坚守不趋时、不猎奇的信条,只有正本清源,才能炉火纯青。
西苕溪流过霅水桥段,河道弯曲,旋涡湍急。这里有支河流经杨家庄,因河港笔直似古时人工所挖。杨家庄村落,西南是西风漾,东北为大溪滩,村落临河呈直线分布,左右的湿地与耕地面积极大,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据史料记载,1924年8月,皖系军阀卢永祥的“浙军”,曾经在杨家庄附近建造过小型飞机场,占地有120余亩。
杨家庄村西老渡口原系龙溪公社驻地,后来办过卫生院。庄内的老宅带着照壁,旧式剃头店还在营业,干枯河床边架着葡萄棚,老人忙农活,中年玩雀牌,家家都是待拆户。港架三桥,自西而东,分别为西安桥、中兴桥和东升桥,外加一座人民桥。宣统元年重修的“西安桥”较为精致,三孔石梁架构,桥端券睑雕有两对“趴蝮”,用石各异,造型有别,属不同年代之物,武康石桥板明显有宋元遗风。趴蝮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因其喜水故常见于桥的“券睑”处。
西苕溪在溪滩与龙潭湾绕了S形的大圈,行至杨家庄村东,这里近年新建有“龙首古院”,由书法家李英题额。旧为东桥衙门庙,供奉唐代爱民勤政的吴兴太守吴从众。殿内新塑吴郡守、吕纯阳等神像,门对龙山,旁依龙湾,风水佳绝,香火旺盛。龙湾渡的七里长亭还在,寒风里的老树、雀巢,路亭、驳船、枯苇,都期盼着“春之声”的奏响。
西苕溪在杭长桥处与东苕溪会合,突显清浊二水的分界线。此段为龙溪江,又称龙溪港,河水继续由西南向东北环绕着老城区,转入城北的大通桥、潘公桥,直到龙泉渡。元末朱元璋命徐达等率大军攻打湖州张士诚部,民间有常遇春“九败毗山,十败龙泉渡”的传说。潘公桥北堍被掩埋多年的“石乌龟”,近来出土后移入新碑亭。这似龟的赑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行六负重,力大无比,相传赑屃被大禹收服后,为疏通河道立下功劳,后大禹命其驮碑,以防赑屃行恶。龙溪港出毗山漾,又称大钱港,东西孤潭属龙溪村,万安龙潭设龙德寺。东西苕溪之水奔腾着涌出大钱口,惊醒河畔古牌坊上盘绕的群龙。
苕霅龙行,青弁龙隐。菱湖的老龙溪是东苕溪的故道。和孚的龙头山上,历代有许多权贵在此营建坟墓,还有菱湖青龙桥、云龙桥,南浔分龙桥,潞村腾蛟桥、化龙桥,一路北上至湖城。弁山多龙洞,最著名的是黄龙洞,历代摩崖题刻甚多,传说东侧有巨大石球曰“龙蛋”。其他,弁山还有过白龙洞、黑龙洞、赤龙洞和青龙洞,龙岩在山阳,龙崖在山阴。碧岩金顶苇塘里的“龙子龙孙”,系形似蜥蜴的有尾无鳞之两栖动物小蝾螈。
俗话说:“弁山顶上看乌龟”,古城既是湖州府衙的所在地,又是乌程县衙和归安县衙的所在地。“乌归”老城其状若龟,千年未出蟹墩,民风百坦安逸,乃寿者相。秦时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居此且善酿而得名,属会稽郡。汉因之。晋张元之《吴兴山墟名》:“乌巾山,昔有乌巾者,其家善酿美酒,居此山”。古时城东乌山有乌巾庵、读书堂、山顶有乌亭旧址,村南的乌巾桥,为清咸丰年间重修。今有校园幽静的中学、黄墙绵延的龙泉寺,山后还有规模巨大的岩宕。穿越竹林,登临山腰,远眺西山,狰狞雄阔。
在乌山西面的高坡上,据村民说原有奇妙的“龙眼双泉”,潭水渊深还能摸到青螺,前植银杏有数百年历史,可能是古时乌巾庵的旧址,也是新修龙泉寺之出典,惜因开矿毁山,遂成“独眼龙”和“枯白果”,独泉清澈依然,枯树伏地而亡。美酒与灵泉有着必然联系,这是有关乌巾酒之源的“联想”,此“龙眼双泉”不见籍载,录而备考。
妙西避村的龙泉冲里也有座龙泉寺,原为山上“尚书坟”的香火庙,逐渐成为僧寺。庙在光绪年间重修,民国时有僧道共居避难。如今小庙俨然已成殿宇,土木尚未完工,庙内陈列的原尚书坟前的“石像生”,有石羊、石虎、石马、石人等全套神道石仪。千年的风刀霜剑,把太湖石像锤炼得见筋见骨,仿佛有着生命一般。
湖东戴山,又名九龙山。山顶东侧有残塔,白石基础,青砖叠砌,始建于元末明初,相传为纪念南朝名士戴逵而建,危塔近年经文物部门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准则加以修复,堪称样板工程。戴山奇岩独峙于平川之间,山上九龙观奉戴山地区的总管爷徐将军,每逢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当地都要举办传统庙会。
山前的老街,小河蜿蜒,津梁通达,拱桥曰戴步,小桥曰平安,老宅倾圮,廊棚尚存。戴山木桥头村,是民国元老戴季陶的祖籍地,在抗战前,戴氏每逢清明总要携家人回乡祭祖,1931年,他还捐资兴建了欧式风格的“后林完小”,校园里报时敲打的铜钟,是民国南京市长的贺礼,如今小学故址还剩几棵栗子树,以及传为戴季陶亲植的皂角树。
后林白龙塘,系苕水支流,环港村落数十,清康熙五十三年始建“白龙桥”,今桥为民国重修的三孔石拱桥,桥西新修白龙观,供奉徐千岁和杨大人等传统神像。龙港深通,民此永安,适逢农历壬辰龙年来临,录白龙塘桥联句,为大家新年祈福,利存长源。
平分流水光凝白;横贯长虹势化龙。
石柱石栏同石固;龙桥龙岁祝龙宁。
《湖州日报》2012。1。22。

龙桥龙岁祝龙宁
描述:西安桥趴蝮石雕
描述:龙潭湾龙首古院
描述:弁山黄龙洞
描述:大钱牌坊
描述:潞村化龙桥
描述:九龙戴山塔
描述:白龙塘桥

陈容,南宋画家。字公储,号所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一作临川(今属江西)人。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为国子监主簿,出守莆田。诗文豪壮,善画龙,得变化之意。《墨龙图》(广东博物馆藏)系陈容的传世之精品。此图不着色,仅以水墨烘染云龙,墨气森严可畏,无疑是最佳表现形式。

请问化龙桥、牌楼、古塔在湖州哪里?好想去看看。

答案在文中寻-----------------
牌楼:东西苕溪之水奔腾着涌出大钱口,惊醒河畔古牌坊上盘绕的群龙。
化龙桥:潞村腾蛟桥、化龙桥,一路北上至湖城。
古塔:湖东戴山,又名九龙山,山顶东侧有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