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多吸收一些新的东西,也想给自己更多的挑战……在被问及为何从工作六年的新浪离开时,翁晓莹这样回答。
近几年来,媒体人辞职创业的事件屡屡发生,从央视系统下的罗振宇、马东、张泉灵、郎永淳,到《南方都市报》的首席编辑马凌(咪蒙)、前网易网站总编辑唐岩、腾讯网首席记者雷建平,他们都在创业的道路上拔足狂奔。离开媒体圈、闯入创业口的风潮越演越烈。
如今,翁晓莹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离开了从小梦想的媒体行业,离开了工作六年的新浪,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创业者。
六年新浪生涯,诺奖得主世行行长都是座上宾
从小我就想做媒体,我很喜欢,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翁晓莹,上了很多新闻系的课,并作为交换生去到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新闻学专业学习新闻学知识。顺理成章的,北大毕业后,翁晓莹就继续在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中心完成了硕士的学业。
硕士毕业之后,翁晓莹成功踏入媒体圈,成为了自己梦想中的媒体人。在彭博财经电视台(香港)待了不到一年半,2010 年 10 月,翁晓莹以驻港记者的身份加入了新浪财经,负责采访报道香港及中国宏观经济新闻、香港上市公司新闻,并关注内地赴港上市公司的动态等。
而做驻港记者这段时间的经历,则为翁晓莹之后做主持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香港那段时间的工作经历,给我之后出镜做主持人打了很扎实的基础。我回北京之后,领导之所以选择让我尝试主持人的工作,也是因为我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相比之下,对于选题策划、对于行业的了解也会比较深入一些。
在香港待了6年之后,2014年10月,翁晓莹回到北京,正式担任新浪财经制片人、主持人。而之后的这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是她媒体人生涯中最紧张的一段时间,但同时也是她最欢喜的一段时间了。
在这期间,翁晓莹参与主持了众多的论坛和大会,也采访过众多的政商界名人,包括新浪科技云榜年度盛典、亚布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新浪财经麒麟论坛、互联+经济峰论坛等知名活动,与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linkedin创始霍夫曼、著名投资人徐小平等政商领袖也都有过交流和沟通。
离开媒体圈,闯入创业口
2016年6月,雷建平离开腾讯网的时候曾表示:媒体人最好的逆袭机会已经到来!
2016年底,翁晓莹离开了已经工作6年的新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新浪给了我很多机会,在新浪那几年的工作经历,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的经验,让我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成长。但是,我骨子里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我想去吸收一些新的东西,给自己更大的挑战。
就在那一年,自媒体迅速崛起,内容的商业化越来越受重视。一直以来都在负责财经视频的翁晓莹,也想在内容的商业化方面做更多的尝试。就这样,辞职后的翁晓莹做了一个短视频内容商业化的项目,但很不幸的是,这个项目只存在了3个月。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短视频项目虽然失败了,但在那段时间里,翁晓莹认识了三点一刻的ceo蔡浩宇。短视频项目失败后,我就休息了一段时间。当时也和蔡总聊了几次,聊得非常投机,也很认同三点一刻做的事情。当时我就想,创业也不一定就要做创始人,如果能加入一家很有前景的公司,大家一起努力把它做好,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
就这样,2017年3月,翁晓莹加入三点一刻,开启了另一段不一样的创业路。
入局万亿级市场,希望做成全世界最大的营销网络
三点一刻是一家营销行业级的开放平台,对接有营销需求的企业和专业的营销人,并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匹配,让营销广告人能够自由接单赚钱,同时也让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得到更匹配、性价比更高的营销服务。
翁晓莹表示: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整个营销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万亿级。中国每年有600多万新增的创业公司,但是,由于预算、成本等众多原因,品牌营销成了他们难以解决的难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同时接收如此庞大且并发的营销需求,只有平台能做到。
基于此,三点一刻正式诞生,并获得了资本的认可。成立不到3个月,三点一刻就获得天使轮,并在2016年底完成了数千万a轮融资。而在成立前期,三点一刻一直在打磨产品,没有进行较大规模的推广,但即便是这样,三点一刻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如今,三点一刻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品链,包括网站、app、小程序和m站等。所有的流程都可在线上完成,包括线上发布需求,线上沟通、线上签约、线上执行、打款,签收和互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截至目前,三点一刻平台上已经汇集了15万智库,20万媒体资源,不仅服务了数百家初创企业,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也开始在三点一刻平台上寻求高效、精准、高性价比的服务,而平台的协同模式也帮助更多专业的营销广告人获得更自由、更长足的职业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将三点一刻做成全球最大的营销网络,在未来将整个营销行业的效率提高25%以上。
人脉需要每天屯一些
在很多人看来,媒体人的优势在于认识很多不同领域的人,在创业时,可以将人脉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总有一些人是你没有接触到、但又希望接触的。
在创业之后,我想招一些人,也想认识一些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的人,但这并不容易。我有一个朋友,当时我就觉得他招人特别厉害,总是能快速认识不同领域的人。问他取经,他就说是在脉脉上'勾搭'别人认识的。
在朋友的推荐下,翁晓莹下载了脉脉app。而在加入三点一刻之后,出于工作的需要,翁晓莹对于拓展人脉的需求更加强烈,希望认识更多营销和资本方面的人。
基于此,翁晓莹开始深度使用脉脉app,也开始在脉脉上加人,每天都囤一些人脉,方便有需要的时候联系。在翁晓莹看来,平时就应该注意积累人脉,这样在需要用人的时候才容易找到;如过平时不注意积累人脉,那么,等到想用人的时候,就只能感叹人到用时方恨少了。
如今,翁晓莹已然成为了脉脉的重度用户,通过脉脉,也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人。而在脉脉上认识的一些朋友,翁晓莹也会约其在现实中见面,或在工作中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
总之,我越来越觉得脉脉好用,平时也会介绍给朋友使用,或者在微博上推荐,可以说,我算是脉脉的'野生代言人'了。
无论是离开央视创办紫牛基金时,张泉灵所说的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还是离职腾讯时,雷建平所说的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和事业,无不都显示了创业浪潮如此汹涌澎湃,很难让人自已。而如今,翁晓莹也踏上了创业的新征程,身影越来越清晰,脚步也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