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诗意笔触勾勒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图鉴

热播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用诗意的镜头,讲述人生不同时期真实而动人的“第一次”,勾勒出中国人的生活图鉴。图为该片海报。眼下,一档名为《人生第一次》的纪录片正在东方卫最新美剧
热播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用诗意的镜头,讲述人生不同时期真实而动人的“第一次”,勾勒出中国人的生活图鉴。图为该片海报。
眼下,一档名为《人生第一次》的纪录片正在东方卫视及多家络平台同步播出,豆瓣友打出9.1分。这部由央视结合上海播送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推出的纪录片,以出生、求学、上班、结婚、退休、辞别等12个人生横断面,勾勒出普通人的终身。镜头里,既有大都市为生活奔走的白领,也有遥远山区留守儿童,还有身患小儿麻木症的残疾人,用他们真实而动人的“第一次”,勾勒出每一位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图鉴。
人的终身,具有许许多多个“第一次”。关于这样一个熟习的命题,引发观众共鸣、渲染打动不算难,但是要拍出新意,在打动之余道出人生命题的丰厚意涵并不容易。而许多观众,也“怕”看关于人生主题的纪录片,他们所惧怕的,是生老病死所必需面对的严酷与悲情。《人生第一次》聚焦的是面对窘境以至生死抉择的普通人,却用温情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他们向往美妙生活的肉体力气,凝结了中国人生活中的诗性光芒。面对高风险的心脏手术,准妈妈在梦中唤出双胞胎的名字——春和、景明。来自《岳阳楼记》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涛不惊”,道出为母则刚的坚毅与祈愿。“双十一”购物狂欢中,你可能不晓得,屏幕背后那句“亲,有什么我能帮您”,可能出自一位全身95%烧伤的残疾客服。
在上引发普遍共鸣的《长大》,是第三集中留守儿童人生第一次写诗的故事。关于每一个中国孩子来说,课本中一定少不了各种需求背诵的古诗词和现代诗。诗歌的传统在中国绵亘千年,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肉体世界。但是,面对升学压力,培育诗歌写作,却成了一件朴素的事。
让人不测的是,在云南遥远山区的一座中学却特别为留守少年设置了诗歌课程。在支教教师的率领下,孩子们坐在山野之中,把叶子卷成筒仰视天空,用诗性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一片哺育本人的土地。“种子,被埋在大雪下,安静发芽。老枯树,在夜里,长出一根新枝丫。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中央,偷偷长大。”孩子们的诗歌“处女作”,没有华美的词藻与精致的构造,蠢笨的韵脚与稚气的字里行间里却透着清爽与纯真,让观众赞赏不已。
不过,纪录片所努力展现的,并不是培育“将来诗人”。特别是对这群留守的儿童来说,诗歌写作不能为升学带来直接协助,以至学生中只要一半人有时机考入高中、走出大山。诗歌,更像是上给另一半将来继续留守的——学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诗歌给了他们青春期心情宣泄的出口,也把生活的窘境化作前行的动力。一次远程的视频通话,女孩把本人人生中第一首诗,分享给外地打工的母亲。那段“母亲去广东的时分,我把我的鞋放在了母亲鞋的旁边,由于,我是母亲的孩子”,让观众与母亲一同泪如雨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担任纪录片讲解的,是活泼在荧屏的演技派,比方影视话剧均获不俗口碑的辛柏青、《双面胶》里的“上海女婿”涂松岩,还有眼下热播剧《下一站是幸福》里的“搞怪舅舅”王耀庆。他们既是普通人美妙故事的讲述者,同样也是这群剧中人的第一批观众。过去习气于演绎悲欢离合的演员,被眼前叫做“真实”的普通人所降服,最终所完成的二度演绎,构成了纪录片的b面。于是有了涂松岩“假如我儿子出生时有你们的纪录该多好”的慨叹;有了王耀庆重复咀嚼小学生诗句之后,给出的那句有力结语——诗歌,改动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它有可能,改动一个人。(记者 黄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