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万叔三农观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几年,回农村创业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中不乏很多月薪几万,回乡下创业如何如何的新闻。看到这类新闻,不免让很多在城市打拼得头破血流的农村人对回到家乡去创业充满遐想。
然而,事实是回农村创业的人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探讨这个问题,从农村籍人口现在生活工作在什么地方切入。万叔以自己所在农村的情况为基础做调查,兼顾一些其他地区的农村情况。
万叔所在的县,人口分布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在本县以外的地区工作的人群,第二种是在县城工作生活的人群,第三种是在工业发达的镇或村的人群,第四种是生活工作在较为偏远一点的农村的人群。此处应该强调一点,随着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政府交通投入越来越多,从县城出发,基本上一个半小时能达到县里的每个一村。强调这一点,是想说明,本县具备农村创业一定的交通基础。
较为偏远的农村创业的主角是人,那么本县的人口分布情况怎么样呢?
以上四种农村人群,人口占比最少的是第四种,即生活工作在较为偏远一点的农村的人群。较为偏远的农村,现在多为中老年人,大量具备发展农业的良田和山林无人或很少有人打理,这一点客观上为发展大规模农业创造了条件。本县的另外两种地区,县城、工业发达的镇或村因为用地原因,发展规模农业的条件不具备。但本县农村籍人口却大多在这两个地区以及本县之外的地区流动。
万叔走访了本县多处农村,发现深耕于较为偏远农村的人微乎其微。万叔曾与一些农村人聊为何不尝试将无人的良田和山林承包起来,发展规模农业。从中发现,并非完全是农民同志“观念落后”。任何一种生产活动,都是要“趋利”的,“回农村创业”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
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多数农民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已逐步离开土地,进入工厂或者在人口聚集区从事餐饮、技术等行业。多数人已经脱离农业。这种现象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因为原来的在更早之前,多数农村人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中,收入甚微。脱离土地,直接提高了很多农民的收入。可以说,本县农业人口群体在过去的20年左右的时间,处于一种逐步脱离农业的状态。
进入工厂是过去20年左右多数农民的选择那么现在农业籍人口的现状是:四五十岁一辈脱离农业多年、二三十岁一辈的“农业背景”薄弱。
“回农村创业”缺乏多种基础。
部分习惯于“小农经济”与打工的农民群体,对农村创业的认识不足,自身的创业想法不强烈。对很多人来讲,不用承担风险,领实实在在的工资,更能感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部分富有创业激情的农民群体,这部分人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对农村创业的前景感到模糊。农村创业具备着很大的不可确定性,尤其在本县这种规模农业较少的地区。这些因素导致现有的农村创业,大多是少部分的试探性、小规模行为。
资金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规模农业,需要的资金,这恰恰是很多个体农民缺乏的。农业贷款,需要创业项目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能够较顺利地申请下来。而即便创业初始期,能够申请,很多朴实的农民群体也不会想“借钱”做农业。
规模养殖素质问题,规模农业如果靠过去个人的头朝黄土背朝天苦干,难以盈利。农村创业,尤其是发展规模农业,与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着很大的区别。参照国内外发展比较好的规模农业,大多是现代化、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生产方式。而大多数农民群体掌握的是过去小农经济时代的知识和经验。
扶持。如今,国家大力支持三农发展,支持农村创业。但不可否认,很多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就比较模棱两可了。这里万叔不举例子,随着时代发展,这些问题都会逐步解决。
以上是万叔对“回农村创业的人却很少”的看法,由于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以及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不完全准确,欢迎大家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