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
2000字
2分钟
2018年第5期封面封底
萧博思,香港教育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兼执行长,在中国设计过超过250所学校。17年来,他一直在建筑设计中践行他的设计理念,把过去的从火车站、机场到城市设计的丰富公共建筑设计经验,应用到教育空间的设计创新。他相信,建筑设计的核心在于创造场景和触发体验。2011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慈善学校设计项目,项目旨在为中国国贫县的弱势群体学童设计现代化校园。他的设计每年为五十万名中国学童创造了优质的教育环境和美好的校园回忆。
本期特别策划分为四个部分:设计师说、深度访问、作品说话、校长发言。
香港教育建筑设计师萧博思用文章来阐述观点、举例说明,带我们走进校园设计的“教育场景”。以下为摘选部分:
在传统的校园设计中,各个“教育场景”是彼此分离的,只是把各个功能区简单地排列、叠加在一起。例如:教学区仅仅用来上课,下课后所有学生一股脑地奔向食堂,饭后又直线回宿舍。不仅造成了同一时间校园内大面积空间的闲置浪费,也导致了各个校园空间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学习生活枯燥无味。甚至在一些新生代校园中,在现代化的建筑外观之下往往也存在着空间使用逻辑的缺失。空间设计规划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环。
在一些学校设计中,我们通过一个穹顶将多功能楼、艺术教室、阶梯教室和操场的一个角落连接起来。平时各个区域的学生各自活动,互不打扰。而到了校园开放日、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这些地方就可以变成一个联通的空间:阶梯教室的隔门收起,与户外空间相连,极大地扩展活动场地;另外一边的艺术教室也联通作为展示区或其他附属空间,解决了传统校园规划无法举行大型活动的难题。
这种改变只是教育场景所能带来优势的冰山一角。
《未来教育家》执行总编辑陈盼专访香港教育建筑设计师萧博思,通过17个问题,8页篇幅,让我们深度了解17年来,萧博思是怎样用设计推动教育的变革。
其中有个问题是这样的:
q:我们知道目前仍有学校有很多的条件限制,对于这种现有的无法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大动干戈”的学校,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a:比如一条很普通的走廊,重新喷刷,改用一些可以贴、可以画的材料,像把一条走廊变成黑板材料,孩子每人发一根粉笔,那跟之前就会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现在做的郑州小学的项目,我们就会做一些改装,空间已经不能改了,那我们就在一些走廊、拐角寻找一些布点。以前可能就只是走廊的作用,我们加了一些很有趣的设计后,在一个一个角落开辟出一些区域,比如讨论区、展示区、画画区,走廊就不只是走廊,孩子肯定会聚在那里玩、画、放东西、讨论。
目前在进行教育改革,学校该如何跟家长宣传自身的优势呢?不能只跟家长空讲,要让家长们看到成果,我们的孩子多活泼,一个个出来能表演、能唱、能跳、能读书,而不是只会读死书,家长便会开始支持。因此这是跟空间有关的。现在我设计的学校,新的广场全都设计成开放式的,围栏不要围到门口,前面留公共公园,全社会一起共享,随时有学生进行各种公开表演。如西藏的一所学校,在学校角落有文创园,整个区域基本上都可以开放出来给社区用,可以供社区、供社会做一些文创活动,这种就是校园空间跟社区的分享,而不是把校园封闭。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教改宣传空间。
通过作品来更清楚学校设计的重要性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分校校长王海霞,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湖北宜都创新实验学校、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郑中国际小学校长王昌胜,三位校长,各自成文,形成关于学校空间建设的思考。
目录
来源丨选摘自《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5期
为中国教育家成长擂鼓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