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坚持信念,先知先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王健林认为做企业永远要有自己储备的核心竞争力,要比别人领先一步。他曾公开表示:“我们进入一个行业就一个目标,要么做中国第一,要么就做世界第一。”因为从行业来看,一般人们只会记住两个品牌,但第一名品牌的效应比第二名品牌的效应要高得多。只有做到行业的第一,才可以有品牌的延展性或关联性,不光是简单的现金流、账面利润,还会产生边际利润或者新的利润增长点。
不论是做商业地产还是经营院线,王健林都在用一串串数据证明他“成为第一”的决心和实力。如今,王健林又为它的商业帝国贴上了“文化产业”的标签,这艘刚起航不久的“文化航母”是否能创造新的奇迹,我们拭目以待。
比尔·盖茨的格言是:“我应为王。”即使是屈居第二,对他来说,也是不可忍受的。
他曾经对他童年时代要好的朋友说:“与其做一株绿洲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中的橡树,因为小草毫无个性,而橡树昂首天穹。”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不做笔记的比尔·盖茨却抄写过洛克菲勒的一句名言:“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分钱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一个孤岛上,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船队从岛边路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由此看出,盖茨在小的时候,就有一种执着得性格和想成为人杰的强烈欲望。他的同学曾回忆说:“任何事情,不管是演奏乐器还是作文,除非不做,否则他都会倾其全力花上所有的时间来完成。”
童年的比尔·盖茨对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追逐跑跳不感兴趣,愿意一个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下,他很早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性格,只要他想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到最好,如果是与别人比赛,就非得胜不可,认准了的事情,任凭别人说什么,他都要一门心思干到底。
他的进取精神在整个年级是赫赫有名的,几乎没有一个同学能比得过他。盖茨4年级时,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要学生写一篇四五页长的关于人体特殊作用的作文,结果,盖茨一口气写了30多页。又有一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一篇不超过20页的短故事,而盖茨却写了100多页。
他的同学回忆说:“比尔不管做什么事,他都要弄它个登峰造极,不到极致,他决不甘心。”
盖茨身上散发出来的竞争精神似乎是天生的,但也与他童年时代的游戏,体育运动等密不可分。不管是与他姐姐克里斯蒂娜一起玩拼板游戏,还是在每年一度的家庭体育项目比赛上,或是与其他朋友在乡村俱乐部的游泳池里,他都会全力以赴,从不放过任何一次证明自己的机遇。
一次,比尔所在学校的牧师见孩子们对《圣经》不感兴趣,就找了《圣经》中最枯燥难记的一大段文章,对孩子们说:“谁要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这篇文章,就可以免费参加在太空尖塔餐厅举行的就餐聚会。”在太空尖塔餐厅就餐,是所有孩子都想参加的事情。尽管比尔的爸爸妈妈有经济能力带他登塔就餐,但好胜的比尔决心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这样的机会。于是他参加了这次比赛,结果他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背下了指定的内容,获得了登塔就餐的奖赏。童年的小小胜利,使比尔对自己的追求更加执著。他认识到,干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事实上,盖茨一直是在竞争中长大的。他全家都喜爱竞争。一位朋友回忆道,“每天晚上他们都玩‘罗圈搏’(rochambeau的音译,一种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以决定谁来洗碗”。他的祖母曾经是大学篮球明星,还是一个牌迷。许多晚上,全家一起在晚饭后玩“刽子手”牌戏。
在上哈佛大学时,盖茨还一度迷恋上了扑克赌博。虽说是玩扑克,可盖茨一旦投入,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绝不亚于对计算机的热情。就好像他正在干一件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事情一样。刚开始时,盖茨输得一塌糊涂。但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坚信自己打得多了,一定可以玩好。果然,慢慢地,他变成了一位玩牌高手。
“比尔没有干不成的事,”他的朋友布莱特曼说,“他总是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决不轻易放手。他的绝心就是,不干则罢,要干就干好。玩扑克与研究软件,比尔都做得很好,他可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说到学习,早在盖茨中学时代,他的数学就是全校学的最好的。即使在哈佛大学这样天才荟萃的学府,比尔·盖茨的数学才能仍很突出。
按比尔·盖茨的天分,向数学方面发展,无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家。但他发现还有几个同学在数学方面比他更胜一筹,于是他放弃了专攻数学的打算。因为他有一个信条:在一切事情上不屈居第二。
坚持信念,先知先觉
在很多人的眼中,万达城是万达广场的升级版,甚至有人认为是万达用新瓶装旧酒。对此,王健林很生气,但只能耐着性子解释。在王健林看来,万达城与万达广场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不仅投资规模和业态不同,而且科技含量也不可相提并论,他甚至用“革命性的创新”一词来形容万达城项目。事实上,为了将产品区别开来,王健林最初希望将这一项目命名为“追梦城”,不仅与英文“dream”一词谐音,也暗含了王健林要把这一项目推向世界的野心。不过,因为“追梦城”已经被别的公司注册,王健林最终忍痛割爱,并将这一项目命名为“万达城”。
万达城的全称为“万达文化旅游城”,是一个集合商业、舞台秀、电影娱乐科技、大型游乐主题公园等为一体的特大型文化旅游商业综合项目。从最初接手旧城改造项目,到后来转战住宅开发,再到进入商业地产开发城市综合体,万达城应当是万达的第四代产品,所代表的是万达又一次更大规模和更为彻底的转身——从商业地产转型到文化与旅游产业。打开万达的官方网站不难发现,文化旅游产业已经与商业地产、高级酒店和连锁百货业务并列成为万达集团四大支柱产业。资料显示,2012年,万达文化产业收入208亿元,按照王健林的设想,文化产业收入到2016年达到4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20名,2020年增至8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10强,与此同时,万达地产类收入要下降到45%以下,万达由此成为一个消费型企业。
又一次引领着万达打舵转向,再一次显示了王健林的先知先觉。一方面,伴随着国家对于住宅市场限购限贷政策的调控,不仅万科、龙湖、保利、华润置地等国内排名前20名的开发商都选择加大对商业地产的投资比重,而且包括娃哈哈等非地产商也纷纷转型试水商业地产;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52%,按照国家有关规划,在未来的20年,将会有7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也就是说,至少将有3.5亿中国人成为市民,而到那时,人们会更多地转向精神层面和寻求更多的消费体验。基于以上两种判断,王健林认为,万达向文化产业进军,是在为今后10年的发展储备竞争力。
自一年前成立了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后,王健林就马不停蹄在全国各地启动了一个个投资大手笔。在黑龙江,万达斥资200亿元打造的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将于2017年正式竣工,该项目是万达的首个文化旅游项目,也是东北地区最大文化旅游项目;在江西,总投资额为400亿元的南昌万达城前不久正式开工;在湖北,包含汉秀剧院和电影乐园的武汉中央文化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万达注入资金多达500亿元人民币。按照王健林的规划,未来将在全国建设10个万达城,每座万达城的投资都会在百亿元以上。
王健林在文化领域的资本腾挪并没有局限在国内。2012年5月,万达集团投资26亿美元收购全球行业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100%股权,由此,万达控制了amc在美国和加拿大344个的5000张银幕。而在此之前,万达电影院线在国内开业的五星级影城115家,拥有1000块银幕,是亚洲排名第一的院线,成功收购amc之后,万达院线规模跃居全球第一的位置。
就在日前,万达对两家欧洲的电影连锁运营商odeon&uci和vueentertainment也发出收购意向。odeon&uci是欧洲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在欧洲七个国家236个影院拥有2179张银幕,一旦并购成功,万达将占有世界电影市场20%的份额。
作为万达文化旅游对外扩张的重头戏,万达前不久斥资10.2亿英镑收购了英国圣汐游艇公司91.8%股份,同时投资7亿英镑在伦敦核心区建设超五星级万达酒店。据悉,被誉为“海上劳斯莱斯”的圣汐游艇公司是世界顶级奢华游艇品牌和英国皇室专用游艇品牌,年销售额为5亿美元。借助圣汐游艇公司强大的制造能力,王健林决定在青岛、大连、三亚三地筹建自己的游艇俱乐部,每个俱乐部至少配备300艘游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