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关注我可以快速成长为职场达人
在这个变革无处不在的世界,文化整顿、重塑和更新也不能停歇。不可否认,优秀、适用的企业文化,其影响有如摧枯拉朽,让企业宛若新生。
那么,企业文化升级该如何做?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切记!文化升级千万别“跑偏”
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曾说过,“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企业也需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企业文化的外延、内涵做了哪些调整,一定要依规于“创造客户”这一出发点,否则就会失去生存之本。
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变化中隐藏的共性特质,或许能帮助企业走上文化升级的“正路”。
企业文化的“根”要正
企业既生存于社会,就需遵守一些不可违背的原则。
一类是自然法则和基本真理,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不播种就没有收获;另一类是价值观,是人们对原则按优先级别的排序。
文化要符合原则,比如组织上传下达的理念中,不能以盈利为唯一及首要的目标。企业要向走得长远,就必须保证文化从根子上就是“正”的。
与此同时,良性的企业文化中,自上而下各个层级的使命感都相对比较清晰。
当人们走进一家企业,连前台都能讲出企业近来的战略决策并予以评判,则说明该企业文化通透,将所有人都纳入目标实现的推动范围中,有清晰的战略视野和畅通的沟通机制,每位员工都在意组织发展,并将自身作为执行的一份子。
另外,企业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是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去解决挑战,还是用基于本能的方法去应付困难,也是判断企业文化是否良性的标准之一。
提供可以试错的安全环境,从上到下都有定期反思、复盘的习惯,让员工从经验中学习、从失败中学习,是企业之间逐渐拉开差距的原因。
不良的企业文化是种“内耗”
消极不良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巨大的“内耗”,组织、员工的很多行为的出发点是为了单纯满足人“动物本性”的需求。
达成目标的方式相对“野蛮化”,面对风险挑战时,很少能创造性地尝试未曾走过的路。这样一来,企业对内对外都无法建立起良性的生态圈,也直接抑制了自我的发展。
有时候,单纯听听管理层的语言就可以判断一个企业文化的文化是“正”或“偏”。当管理层语言相对否定、消极、负面,经常讲“不可能、不可以、做不到……”时,其企业文化也不太会是开放、灵活、创新的。
跳出误区 文化才能落地有道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宣贯及落地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从理念到行为,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文化落地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及时跳出来,能避免“伤筋动骨”,减少内耗。
误区一:脱实向虚
文化就如“上善若水,至柔至刚”,它是无形的,一旦成为人的行为习惯之后,又独有刚性。很多企业却将企业文化做“虚”了,文化塑造“雷声大雨点小”,变成了喊口号、挂条幅,没有制度的支撑和掷地有声的执行,便后续无力,匆匆散场。
比如,企业要推崇狼文化,就在办公区域贴上各种各样的海报,但当前的kpi或okr机制并不足以激发员工的动力。“推崇狼文化,却给员工喂猫粮”,这样的文化重塑很难成功。
正向的做法如2016年阿里对于“月饼事件”的处理方式。
部分员工通过编程刷了几盒月饼,结果高层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司诚信的价值观,直接将他们劝退了。这件事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从长远来讲,阿里的决定一定是利大于弊,因为企业文化必须“真刀实枪”才能取得实效。
误区二:贪功冒进
文化塑造的推动过程非常不易,比业务改变、产品改进难得多。
企业是由老板、管理团队和员工共同构成的,每个人既受环境的影响,也在影响环境。如果员工没有充分理解“为什么要变”“变什么”,就很容易在执行的过程中跑偏。
所以,文化升级需“预热”,贪功冒进不可取。
误区三:虎头蛇尾
文化重塑是一个持久战,是持续迭代的过程。很多企业虎头蛇尾,将文化做成一个一次性的、表面的、满足感官需要的活动,也是一大误区。
其次,千万不要“狼来了”,领导者只是“喊两嗓子”,并没有付诸行动。这会给员工带来消极负面的效应——领导们“心里想的”和“嘴里讲的”并不一致。
只有高层领导者愿意去探索,辅以结合讲故事、视频宣传等强有力的传播途径,坚持推进,将文化传播变成“涟漪”逐层漾开,才会影响更多的人。
误区四:照搬照抄
有些企业在做文化建设时,照搬照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或者直接复制西方标杆企业的文化体系。但是,企业的发展阶段、特质不同,文化适用的环境也不同。
正如齐白石老人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文化可以借鉴、学习,但绝不能抄袭。
【延伸阅读】唯变不变的时代,“万古不化”的文化也难逃一劫~
从名企中汲取灵感
也许你会问,实现文化升级与落地,有可参照的案例吗?别急,也许这几家名企的实践能给你启发~
文化升级:微软从三个层面打造新文化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认为,首席执行官也就是ceo中的字母c,应该代表的是文化(culture)。在任何场合,他总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讲述打造微软文化的三个方向——以客户为中心、保持多元化和包容性、一个微软。
以客户为中心
萨提亚·纳德拉强调,以客户为中心要做到:
善于倾听客户、洞察客户,预测客户的喜好;
时刻保持初学者的心态了解和学习客户以及他们的业务,为客户提供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
不断从外界汲取知识,并将所学应用到工作中,同时不断创新,给客户带去惊喜,并赢得他们的喜爱。
对于原先将竞争对手视为劲敌的微软来说,这是一个挑战。而萨提亚·纳德推动微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用户在用什么设备,微软就要提供给他们相应的软件。
微软逐渐跳出舒适区,用伟大技术满足客户未能表达的,以及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渴望。
多元化和包容性
多元化和包容性是打造微软所需要和想要的文化的基本战略。包容性能够帮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偏见,进而帮助其改变行为,这样才能发挥出汇聚微软众人的力量。
自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排斥与偏见后,萨提亚·纳德拉开始有意地根除文化中的偏见,并立马在微软内部推动多样化项目:将管理层薪酬同多元化进展联系起来,以及公开薪酬公平性数据——员工薪酬不会因性别、种族、族群的不同而不同。
同时,在微软内部开始创造一个人人可以有效主张自我的环境。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微软不仅尊重差异,还寻求差异,更展开双臂拥抱差异;促进人进一步多样化,把更广泛的意见和观点纳入到思维和决策中来。
微软是一个整体
萨提亚·纳德拉提出,微软是一个公司、一个微软,而不是各自为政的邦联。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微软内部的层级体系和啄食顺序是第一位的,员工间并不强调团队精神,而一直强调个性,他们只顾忙于自己的事情,证明自己无所不知,是屋子里最聪明的人;跨级别的会议基本不可能,部门间寻求帮助也异常艰难。
图片来自《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
“一个微软”提出后,团队间的合作被提到重要位置,部门间的沟通也变得简单起来,如此一来,自发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最大化发挥。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