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孕育了一批商界奇才,他们思维敏捷,眼光超前,伺机而动,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资本神话,其中跌宕起伏,让人叹为观止,但是现在他们中有一大部分都将在监狱度过余生,究竟故事如何,让对话老板为你一一道来。
01
金融市场之父——管金生
在中国金融中心上海,提篮桥监狱内﹐关押着一位身材不高﹑曾经在比利时留过学的金融家——管金生。他的名字已经成了中国对市场快速改革感到恐惧的代名词。即使是在爬满了常春藤的高大红墙内﹐这位曾经的中国金融市场之王﹐仍然对与的上海商业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金融中心上海。提篮桥的哎叹声能跨越黄浦江传到人声鼎沸的金融市场,提篮桥监狱内,关押着一位身材不高﹑曾经在比利时留过学的金融家--管金生。他的名字已经成了中国对市场快速改革感到恐惧的代名词。即使是在爬满了常春藤的高大红墙内,这位曾经的中国金融市场之王,仍然对与的上海商业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能够着手进行的最基本和影响最广泛的金融现代化措施之一,就是向债市重新引入对冲产品,尤其是债券期货。然而,在政府赖以获取大部分资金的市场中,引入期货交易会导致市场力量挣脱束缚。管金生1995年的那次投机活动引起金融市场巨大的混乱,以至于中国禁止了一切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并将他送入监狱。
一位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高层管理人员最近被问及管金生的情况时,他立刻眉头一皱,他认为,有管金生这样的案子作为前车之鉴,监管部门对重新推出国债期货肯定会非常谨慎。
管金生其人颇具传奇色彩。他是江苏省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加入到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曾与香港的李嘉诚合伙做过一次生意,并被《中国日报》称为“老板”。甚至在中国还没有股票市场的时候,他就誓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美林公司”。他以前的一位同事最近在接受道琼斯通讯社采访时这样称呼他﹕“中国证券市场的奠基人之一。”
管金生是1995年国债事件的主要操纵者。他最终被判入狱17年,监管当局则在此事件后下令禁止了国债期货交易。这场巨大风波也被称为“中国巴林”事件,因为就在同一周,英国巴林银行因期货交易损失巨大而倒闭。据接近管金生家庭的一位消息人士称,管金生目前仍然被囚禁在监狱中,这驳斥了中国市场上关于他已经住院治疗﹑他成了一个木匠﹑他已离开中国﹑甚至重返中国金融圈的传言。管金生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在1988年他39岁的时候创办了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此前,他曾留学比利时攻读金融与法律。他凭借市政府的资金,使万国证券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也最有活力的证券公司,而当时的中国证券市场上充斥着传言和肆无忌惮的投机者。
在巴林银行的交易员尼古拉斯.里森成为新加坡交易所日经指数期货市场的入场交易者之前,管金生就已经主导了中国的高级金融市场,特别是当时中国交易量最大的金融市场--国债期货市场。据一位以前在万国证券负责纪录管金生所下达交易指令的执行情况的人士称,管金生的交易量有时候能占到整个市场成交量的75%。
管金生并不是生活很奢侈的人,也不是不想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得到发展。在她20多岁的时候,她很惊讶于监管部门怎么会简单地把万国证券提出的建议写入监管条例。当时,她全身心地追随管金生及其事业,每天晚上都睡在办公室里,除了周四,因为她要上夜校。她说﹕“管金生是位绅士。他的贡献很大。”
据称,在1995年2月23日的下午,管金生对期货市场的主导演变成了滥用职权。万国在收市前的8分钟疯狂抛售,导致债券期货市场崩盘,对此没有人提出疑问。据说当日成交量达到了人民币8,500亿元,为正常水平的85倍。据新华社报道,万国试图回补亏损的头寸,“蓄意违规,操纵市场,扭曲价格”,并打击了这个“尚不能很好应对投机行为”的系统。中国证监会认定,没有严格监管的期货市场将会变得非常危险,此类事件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次疯狂抛售导致的损失约为100亿美元,波及面如此之广,以至于中国的监管机构下令将在这8分钟内完成的交易全部取消。如此一来,管金生就成了最大的亏损户,公司面临破产。政府几乎立刻就禁止进行“试验性”的债券期货业务,然后将注意力转向管金生。搅乱欺骗市场被广泛认为是管金生的主要罪行。然而,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1997年判处管金生17年徒刑,罪名是行贿并在期货市场成立开张前的数年里滥用公共资金,总额高达人民币269万元。
02
德隆帝国掌门人——唐万新
还没有哪个民营企业像德隆这样,成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德隆成为一个标杆,以至于媒体至今滥用的标题常是“下一个德隆”或“又一个德隆”。这是因为,德隆玩的“产业整合”,是许多民营企业心之所向,而德隆玩得“资本心跳”,也是后人惊羡不已。其实,德隆想在“不寻常的转型时代”,玩一把“超常规发展”,它借了非常之势,走了非常之道,用了非常之技,可惜没有非常之命之运,结果在非常时代死于非命。
如果只有一人当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资本枭雄,唐万新一定是呼声最高的,因为他的德隆案至今仍保持着中国最大的金融黑洞纪录。至于德隆案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能排到多少名,目前没人研究。
据说正在服刑的唐万新在狱中最大的爱好就是考古,不知道是否想过就这个问题进行考证。不过对于一个今年44岁,只剩下6年刑期的男人来说,他更有可能天天在盘算着如何在知天命之年改天命,来一个比史玉柱还漂亮的咸鱼翻身、东山再起。但翻身容易翻案难。尽管唐万新的一生远未到盖棺之时,但德隆案已经早有定论:产业整合很有想法,资本手段实有违法。
1、新疆一介生意人
在德隆未亡之前,几乎所有人都把德隆的算盘当成迷宫,但今年回顾起来,一切已经变得相当清晰,尤其是起步阶段,与大多数民营企业非常相似。唐万新生于1964年,曾两次考入大学,但因故都未能顺利毕业。无奈之下就在乌鲁木齐与几个朋友一起做小生意,最初在学校里卖盒饭,之后搞彩色摄影冲印,赚了一笔钱。
然后折腾过服装批发、挂面厂、化肥厂等小型实业,还在1988年承包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委下属的新产品技术开发部,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到1990年,不仅将之前攒的钱全赔掉,还背上50万元债务。1991年,唐万新开始做电脑生意,一度是新疆最大的配件供应商,据说光四通打印机就卖出2万台,把钱又赚回来了。看到赚钱容易,时任中学教师的大哥唐万里也加入进来,唐氏兄弟正式联手。1992年,唐氏兄弟注册成立新疆德隆实业公司,注册资本800万元,日后将响彻中国资本市场的德隆呱呱坠地。
2、股市初潮一匹夫
1992年下半年,深圳股市传来消息,将通过认股抽签表发行5亿元新股,敏锐的唐万新花钱一下请5000人到深圳排队,领取认购抽签表,连排3天,抽签表很快变成了德隆的大把钞票。据唐万新后来回忆,“1993年之前法人股和流通股界限不清,只要是股票,大家认为都可以上市,我把法人股全部卖了,几个月就赚了几千万。比赚钱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资本市场有了切身的体验。”真正重要的是,唐万新借此真正完成了原始积累。
3、情归故里一实业
唐万新对实业还是有一定的情结。赚到大钱之后,他没有因此一头扎进股市,而是又重返实业,可能对于一个29岁的小伙子来说,股市还有点太虚,实业意味着实在,能作为事业的根基。1993年2月,唐万新注册成立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开发公司,但没玩成。1994年,他干脆跑到北京新街口,开了当时首屈一指的jj迪斯科歌舞厅,很成功,据称年盈利达3000万元以上,但对唐万新来说,他并非真正喜欢娱乐业,这个jj对他来说就是个交际场。
1994年,唐万新才真正找到能大展宏图的实业,这一年,他注册成立新疆德隆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在新疆搞农牧业开发,先后投入2亿多元在新疆各地建立起四个大型现代化农场,首期开发土地10万亩之多。新疆广袤的土地和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农业成为唐万新最早设想的产业根基。1995年,注册资本为2亿元的新疆德隆国际实业(000159)总公司成立,“新疆德隆”现身江湖。
4、产业整合一枭雄
唐万新虽然找到了事业根基,但也没有一心扑到实业上,有过1992年的特殊经历,他深知股市虽然机会不多,但只要逮着一次,就抵干实业好几年。所以做实业的同时,唐万新一只眼睛一直还在盯着股市,有空就在一级和一级半市场倒腾一下,发点外财,直到1996年,他突然读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王明夫的一篇文章,从“走到k线背后去”这个新颖而响亮的口号中,嗅到了资本与实业互搏的玄机。
王明夫文中称,投资者要想获得超额利益,需要进行一次从发现价值到构造价值的跨越,“发现价值是去寻找黑马,而构造价值是去培植黑马”,按照唐万新的理解,前者是挑股,后者是养股,通俗说就是“坐庄”。1997年5月,德隆在北京召开了“达园会议”,这是德隆历史上颇具转折意义的一场务虚大会。会议上,唐万新基于自己对世界范围内产业调整的判断和王明夫的坐庄理论,确立了由“实业投资”转为“产业整合”的战略定位。
这就是产业整合之路,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先控制一定上市公司,然后将手头的实业装进去,必要时改变一下原上市公司的主业或产业概念,然后利用杠杆原理再从资本市场融来更多的钱,顺着产业概念大举并购,整合,整合来的公司想办法搞点托管、委托加工等,迅速实现盈利,方便再融资,再并购,如此来回大循环,以杠杆原理滚雪球,最终成为产业之王。
事实也确实证明,唐万新的这个产业整合思路是可行的,虽然比不上传统产业思路,即建工厂、做产品、打品牌、拓渠道来得实在,但确实速度更快,效果更明显,手段初看起来也更高明。唐万新是不折不扣的资本枭雄,但这个枭雄跟一般的资本来资本去的空手道还真完全不同,他不是简单地套白狼,是真想称王,只是有些操之过急,就像史玉柱的巨人大厦一样,建得有点过高,超出了资本负荷。
一位原德隆高层曾透露:唐万新在资本上颇有投机性,但在产业上反而相当认真谨慎,他不是哪个产业都进,选的都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和制造产业。据说为了研究产业趋势,唐万新还专门养了一个100多人的研究班子,分70多个产业部类,专门研究每个产业的前10强,然后还划分区域,将每个区域内的1亿元规模以上的企业都纳入研究范围。就是在如此严谨的基础上,德隆选定了三大行业。虽然德隆大厦最终轰然倒塌,唐万新彻底输掉了整场战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三大战役还是相当漂亮,可圈可点。
5、三大战役一统帅
控股屯河:建立农业根据地。
唐万新设想的第一个根基是农业,第一仗也选在了家门口。1996年7月,新疆屯河上市,主业是水泥,今后也准备继续奋斗在水泥产业。1996年10月,德隆择机介入,出资受让了新疆屯河(sh600737)部分法人股,成为第三大股东,第二年又通过控股屯河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也就是从1997年起,唐万新边干边琢磨,踩出了一条令人眼花缭乱的产业整合之路。1998年,新疆屯河在年报中预告,公司从1999年将突破水泥业,转而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发掘农业和矿产。
外界很快看到了唐万新的第一个目标:番茄酱,后来被形象地称为红色产业。1999年,新疆屯河投资7183万元,引进年产2万吨番茄酱生产线,使新疆屯河的番茄制品收入为4900万元,占其总收入的16%左右,转型正式启动。第二年,唐万新又连续抛出8项蕃茄投资,总额近5亿元,使红色产业的收入达1.88亿元,占到屯河总收入的40%左右,和水泥基本持平,红色农业概念呼之欲出。
2001年,唐万新又追加5项投资后,屯河的蕃茄酱俨然已成国内行业老大,第一个产业整合顺利完成。从1996年介入到2003年收官,屯河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产业地位均增势迅猛,1998年公司年收入只有2.11亿元,到2003年,这一数字已经变成22.47亿元,增长10倍多。唐万新还利用屯河平台操作过北京汇源,曾在2001年6月出资5.1亿元合资设立北京汇源,并持股51%,如果不是后来缺钱而提前倒手,德隆仅此一笔投资都足够赚上几十亿。
咬住合金:搭上机电顺风车。
在盯上农业的同时,唐万新还瞄上了工业。不过由于羽翼未满,唐万新第一次试手先选了一家小型机电公司,这就是1996年11月刚上市,年收入不过5000万元左右的合金投资。1997年6月,德隆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北京总府置业分别受让沈阳资产所持有的国家股1500万股和568.5万股,仅以6433万元的代价拿到40%的总股本。
与整合屯河不同,唐万新不再是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