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巴菲特一年一度的股东会举世瞩目。
不用猜,老头肯定又不止一次的啰嗦了他那句经典名言:
“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
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其实早在公元前400年,就被我们老庄道家深刻的阐述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大意是:在黑天鹅满天飞,大家避之不及、弃若敝履的地方,往往埋藏着金子。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伊利股份开启了10年长牛;
2012年,塑化剂事件之后,贵州茅台成了股王。
这些经典的咸鱼翻身案例,时间有些久远了,我们再说两个这几年的。
2015年,cfda发布了《关于开展药物临床实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cro公司多个药物临床需要返工,业绩断崖。
但挺过了这一段至暗时刻,2017年以来,泰格医药股价连创新高,药明康德成了独角兽。
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爆发,行业入冬,2017年之后,行业强劲反弹,智飞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长生生物等股价接连翻倍。
毫无疑问,作为涉面广、影响大、关乎老百姓性命的医药医疗行业,是黑天鹅频繁飞舞之处。
但就算问题频发,人食五谷,必生百病。
这个行业的需求,几乎是刚性的,被压得有多低,弹得就有多高。
突发性黑天鹅,虽危害性极大,但企业只要能守住道德法律底线,世界依然属于乐观者。
循此逻辑,君临顺藤摸瓜,为你奉上另一个“祸兮福所倚”的机会。
1
医药行业,产业链很长。
光是最初的药物研发,就得过五关斩六将,蜕几层皮,才能拿到生产批件。
拿到批件,还得经过上游化学原料、中游医药制造、下游药物流通,才能与客户见面。
其中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管规定和要求。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这几年政策的关注焦点之一,就是药物流通环节。
药品的流通和我们一般的商品流通差不多,从药企到医院基本要经过批发商(配送/代理商)。
又因为药品的特殊性,流通环节的监管比普通的商品严格得多。
别以为搞个app,会跑个腿就能干这个业务,医药流通可是有准入门槛的,需持证(gsp)上岗。
2018年,中央深改组升级深改委,改革进一步加深加速,医药行业如沐春风。
从研发、审批到招标、税收,政策利好频发,行业业绩放量,一二级市场上医药风盛行,2018年是医药大年已成市场共识。
如此好年景,让君临回忆起2009年的医改。
那时,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确立,医药行业迎来了一波短暂的春天。
然而10年医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群众依然觉得看病难、看病贵。
一边是群众怨声载道,一边是医保资金的捉襟见肘,医生也觉得自己又苦又累,中国的医改,仿佛又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2011年,作为地方试点的福建三明医改一战成名,其改革核心,是“二次议价”和流通环节的“两票制”,目的,是尽可能的压缩流通环节费用。
两年后,三明市的药费占医疗费用的总比例,从2011年的47%下降到2013年的28%,远低于福建全省40%的水平。
捞到一根救命稻草的卫生部,火速的将“三明模式”推向全国。
这个模式下,对人民群众当然是大好事,但对医药流通行业却无疑是当头一棒。
2
压缩流通环节费用,主要威力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医保控费、零加成导致医院资金吃紧,开药动机减少、招标杀价,账期也会延长,流通企业无论是收入规模,资金效率和毛利率都会压缩。
二是两票制迫使大量过票、小型流通企业退出,小型企业开始清库存,甚至出现倾销,自然他们从上游进货减少,也导致了大型流通企业的调拨业务大幅减少。
2017年前三季度,主要的流通企业收入、净利润普遍放缓,收入增速均价从16.1%降到了14.2%。
平均归母净利润增速从46.5%大幅下滑到24.6%。
从股票市场表现来看,2017年医药商业板块熊了整整一年,板块指数全年下跌8.58%,同期上证指数上涨了5.46%。
但进入2018年后,医药商业板块用一个季度就收复了失地,2月以来指数涨幅已经超过20%,前期的压制因素可能正在逐步消失。
摊开一份《2016年中国医药商业30强企业名单》。
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背靠强大的国资资源,是我国医药商业的前三甲,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017年营收分别为2777.2亿、1725.3亿、1308.5亿。
进入医药商业千亿俱乐部的也只有这三家,排第四的九州通,国内民营医药商业企业第一,也具有全国性销售网络,其余的就都是地方性企业了。
排行榜23位,偏安广西一偶的柳州医药(603368),引起了君临的注意。
3
柳州医药全国排名23位,乍一看似乎有点弱,我们把他放到更大环境去看,会更形象一点。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截止2016年11月底,全国药品批发企业一共有12975家。
柳药是广西的区域流通龙头,2010年全国排名41位,到2016年已经攀升到23名,势头不可谓不猛。
广西地区的批发企业超过300家,柳药的市占率这些年不断提升,已经从2011年的18.7%升至2016年的26.3%,广西市占率第一,第二是国控广西(国药控股孙公司),占比13.2%。
柳药和国控两家合计占据了广西4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两家也是广西唯二进入2016年商务部百强(收入规模在12.36亿以上)的流通企业,按柳药16年营收75.59亿看,剩下的基本被甩得连影都看不到了。
不过,从医药分销这行的格局来看,地方性、民企想要杀出省内,走向全国,难度是max模式。
就算国资三巨头让开道来,也还要面临各地一万多家地头蛇的绞杀。
目前,九州通还剩一丝希望,其他流通企业早已认命。
全国扩张的路似乎被堵死了,柳药和国控在广西的市占率也已经占到40%。
天花板触手可及,柳药的前景似乎黯淡无光。
想象骨感,事实丰满。
2018年3月20日,柳药发布了17年业绩报告,收入94.47亿,同比增长24.97%,扣非净利润4.02亿,同比增长26.19%,收入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而且相对16年增速16.16%,提速明显。
原因在哪里?
实际上,“两票制”等压缩流通环节费用的政策,对医药流通行业的影响,类似于环保风暴于有色、化工等行业的影响。
你之砒霜,我之蜜糖,这就是一场供给侧改革。
在政策的指挥棒下,许多小型药品配送商不合规,必然直接被大型配送企业接手吞并。
广西“两票制”第一批试点包括:百色、柳州、桂林、玉林、防城港5个地区,在17年9月开始执行,包括南宁在内的其他区域将于18年1月开始执行,全省推开也将在18年完成。
显然,对柳药这样的地方龙头来说,此时正是抢占市场的最佳时间窗口。
当然,此逻辑在国控这样的全国龙头那里,也是适用的,但像国药、上药、九州通这些全国性流通企业在部分区域开展纯销业务,其他区域则采取分销方式。
“两票制”后,跨省调拨业务的分销形式受到限制,柳药的医院纯销比例则较高,占收入75%左右,商业调拨约占10%。
因此,在“两票制”下,地方性流通企业市场集中度提升和业绩增速,明显快于全国性流通商。
此外,16年7、8月广西分别完成了第一批和第二批集中招标采购公式,17年开始各地市陆续执行新标。
新标执行,同样是市场重新洗牌的契机,药企可能会变更配送商、独家配送权、调整配送区域等。
按广西的政策,“两票制”后生产商和医院之间只能有一家配送商。
选择谁送,主动权在医院一方,地头蛇由于和本地医院关系更加密切,更容易成为最大赢家。
柳药在广西的三甲医院覆盖率达到100%,二甲医院覆盖率已经达到90%,在上次2010年标段中,柳药的点击配送比率就由41%提升到45%。
所以,18年柳药依旧处于广西“两票制”、新标执行的政策红利期,业绩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4月8日,柳药发布18年一季度业绩快报,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13亿,同比大增35.27%。
但一边是春风拂面,另一边却是愁云惨淡。
大哥国药控股,4月10日晚间披露了一份悲催的季报,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0%。
第二天,这个巨无霸股价一度跌幅超过8%,旗下的国药股份、国药一致和参股的复星医药,连同上海医药等都纷纷被带到沟里。
国控业绩大滑坡,给出的解释是:医院控制药占比,落实批零一体化及网络下沉战略,投入增加,业务发展和业态调整,财务费用增长。
乱世,方显英雄本色。
4
决定一个企业短期业绩的,或许是政策。
但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的,却是内功。
前段时间,潘石屹有条视频引起了不小热议,他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违背基本常识,论据是租金回报率远低于资金成本。
之所以资金成本比较,是因为房地产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房地产公司负债率基本都在七八十以上。
医药分销行业,同样也是重资产的行业,资产负债率高企。
17年,国控、华润、上海医药、九州通负债率分别为69.76%、60.7%、57.95%、67.79%。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在市场抢占期、信贷趋严、债务融资成本上升的时候,资金的运营能力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7年柳药资产负债率为57.95%,大部分为应付款,有息负债率仅8.26%,流通比率1.73,速动比率1.3,处于行业中等水平,偿债能力较强,未来融资空间还较大。
2、流通行业的周转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高负债让医药流通的资金周转情况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医保支付存在结算周期,下游医院占用大量资金,所以分销企业的应收账款往往非常大。
17年柳药的应收账款虽高达37.93亿,但柳药拥有超过2000家供应商,分散的供应商体系,让柳药对上游议价能力较强。
同期,柳药的应付款为27.15亿,把资金压力的锅顺手丢给了上游。
3、从资产回报率看,17年柳药的roa、roe、roic分别为7.46%、12.04%、9.84%,均高于2016年,且远都高于平均。
从国内外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都可以确定一个事实,医药流通是一个强者恒强的行业。
借着“两票制”东风,分销行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整合契机。
物流覆盖广、上下游粘性大、并购执行力强、运营效率高的企业机会更多。
对标国外,区域市场中头部企业市占率可以达到70-80%,未来广西前三家医药流通企业市占率如果达到80%,则柳药市占率有望达到50%。
在优势领域继续修炼内功的同时,柳药还积极开拓新业务。
2015年,柳药开始进军医疗器械配送业务,2016年收入1.96亿,增速29.5%,2017年2.92亿,增速52.03%,毛利率还提升了2.11pp。
2017年3月,柳药和润达医疗合作成立柳润公司,持股51%,发展ivd检验试剂业务,未来将新的业绩增量。
柳药的子公司桂中大药房,是广西营收规模最大的药房,市占率10%左右,2017年已经拥有270家直营店,其中157家具备医保定点资格。
具备批零一体优势,桂中大药房扩张迅速,17年比上一年新增加了98家店。
同时,为顺应处方药外流趋势,桂中积极推进dtp药房,同时积极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开展“药达康”24小时零售配送服务。
17年桂中大药房实现营收8.68亿,同比大增41.1%。
从历史上看,柳州医药的利润增长预期可谓稳定,基本保持在20%以上,今年的增长很可能大超预期。
但从pe估值的角度看,柳州医药股价依然受到“两票制”等压缩流通环节费用政策的影响,正在经历估值的快速回归。
无论是从业绩增长还是预期改善的角度看,市场可能忽视了政策对地方性医药流通企业的正面作用。
当市场先生报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价格,也许正是聪明投资者的机会。
5
柳州医药正处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整合期,在提升市占率,拓展新的配送业务时,需要垫付的货款增加,同时医院账款周期较长,这些都将对公司现金流产生压力,若管理不好还可能会出现坏账风险。
国药控股的业绩地雷就是典型例子。
另外,在医保控费环境下药品价格仍处于下降趋势,医药流通市场盈利增速可能还会受到影响。
5月17日,副总经理唐贤荣、财务总监苏春燕因个人资金需要,计划未来6个月内,分别减持公司股份不超28万股、22万股。
这是需要投资者注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