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短视频因为更新速度快、观看时间短、内容吸引人的特点收获了一大波迷弟迷妹,说起短视频,首先肯定想到三巨头:秒拍、美拍和快手,通过这三家捧红了多少大大小小的网红啊~中国喊麦第一人mc天佑就是从快手走红,身价现已过亿,为什么他们能捧红这么多网红并且成为短视频领域三巨头,今天就从产品迭代的角度和大家探讨一下。
秒拍-10秒拍出大片
在短视频行业早期,秒拍并不是行业巨头,跟现在的地位也有很大的差距,但秒拍积极布局,借助社会热点事件“冰桶挑战”,将秒拍彻底引爆!之后和新浪微博的战略合作,更是捕捉了大量的网红资源。同时,在内容产品方面,秒拍不断进行产品迭代,从ugc过渡到pugc再到pgc,秒拍的内容提供榜单上几乎都是新浪微博的自媒体大号,这波群体从图文时代就开始深耕,视频内容输出的质量上毋庸置疑,也因此秒拍才能在短视频领域快速占据一席之地。
美拍—美眉一生挚爱
美拍得益于其优秀的美图产品功能,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使美拍的画质在一开始就远超那些只是把短视频拍完就好的同类产品,满足了那些不但要拍动态视频,而且还要“拍的美美的”美眉们。美拍的产品迭代从初期主要围绕增加短视频拍摄和美化方面的功能展开,紧接着迭代出的 10秒mv、照片电影、声音录制、视频剪辑等傻瓜功能都让美拍成为最热门的短视频产品之一。同时,美拍的垂直频道、标签分类等产品功能完善了内容沉淀,也大大提高了其app的打开时长和视频播放量。
快手—草根网红聚集地
快手诞生于2011年,诞生之初名字为“gif快手”,早期的快手只是一款纯粹的工具软件,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从产品形态上来说,gif快手将制作内容储存后转发到其他平台是作为工具属性迈向社交的第一步。紧接着,快速的产品迭代使gif快手在2012年开始转型成视频分享工具,彻底摆脱了工具化的制约。在其积累了第一批具有核心生产能力的用户之后gif快手正式转型短视频社交,成为真正的短视频社交平台。
去年以来,短视频成为互联网“风口”,各大传统的视频平台和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均纷纷发力,可谓是“行业老将浴血厮杀,后起之秀摩拳擦掌”,在经过近一年的火爆之后,各大短视频平台如何突破竞争“红海”,通过品牌和内容的精耕细作,打造精品内容,成为行业的挑战。
短视频二次爆发新势能
在前不久举行的gmic大会“2017移动视频峰会”上,数据分析公司questmobile ceo周煜程在现场分享了这样几组数据:国内移动视频行业月度用户总规模向10亿迈进,短视频同比增长率高达58%。以秒拍为例,月覆盖用户数达2.76亿。作为短视频平台,秒拍与腾讯、爱奇艺、优酷这些综合视频进行对比,可以排到行业第四,向业内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短视频来势凶猛,大有短视频“攻击”长视频、大剧的流量势头。
短视频创业内容为王
较之长视频越来越综艺节目化、网剧化和电影化的发展趋势,短视频创业的低门槛,更容易吸引内容创业者参与。自2016年短视频元年开始,海量内容创作者投身短视频大潮,优秀创作者和机构不断涌现,短视频行业成为急速红海化移动视频风口中最后的蓝海地带。
一下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韩坤在峰会上表示:“当下中国的移动视频生态,是我们一起参与建立和见证的,移动视频的崛起将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载体迁移和传播革命,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这场革命,实现光荣和梦想!”
据了解,秒拍母公司一下科技先后投入近20亿人民币做短视频内容创业领域的扶持,推出“秒拍创作者平台”、成立“移动视频创作基地”、上线“秒拍惠”,推出系列“秒拍榜单”、举办“秒拍金栗子奖”,以规范行业发展,培养和发现更多优质短视频,激励更多优秀创作者,更完整反映短视频行业生态。
作为优秀的视频内容创作机构方代表,二更ceo李明以及新片场ceo尹兴良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经验。
李明说:“我们走到今天依靠的就是规模化,紧紧围绕着内容生产的规模化,背后通过传播、营销、人才规模化、技术以及全流程的管理体系支撑起二更规模化的四轮驱动。”新片场偏重mcn机构方向发展,旗下每个内容品牌都有自己垂直的受众、粉丝、用户,分别耕耘着自己的内容品牌。
“品牌化的短视频才是有价值的内容,用户看了以后从观众变成粉丝,对内容有认知,对内容有情感,才能够真真正正沉淀下来。”尹兴良表示。
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网络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深,几乎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仿佛无处不被“视频化”。套用一句时髦的网络表述就是:“无视频,不生活”。
未来短视频至少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一,加深人们感受的丰富性。比如,“短视频+直播”的模式,因为直播赋予了人们最直接的在场感、交流感和真实性,给予用户看似未经修饰的真实感和介入感。
其二,促进人们体验的深切性。也就是说,短视频消费不仅要满足人的交流需求,还要在满足人的交流情境上做文章。除了具有强烈沉浸感的vr技术外,交互性短视频运用将更为普遍,因为这类方式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共同协作,也增强了生活消费的趣味性、亲近感。
其三,进一步精细化、个性化。我们在对短视频平台的调研中发现,不同平台聚类的使用人群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通过达人、明星,着力打造以美食、时尚、娱乐、明星等流行信息为主的内容;有的则更多保留着ugc气质,侧重展示自我、建立人际关系的诉求。显然,不同平台以及所聚类用户的价值取向有着趋同性并且互为作用,而技术的进步为内容、情感、市场等生活中一切“微”需求的聚合提供了可能性。
总之,短视频发展势必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