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疏解与提升并重、经济与社会同步、生态与发展共赢、当前与长远兼顾,迎难而上、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圆满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奋力开创了首都发展新局面。
——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落实。“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推进,“四个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高质量编制完成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并经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为“一张蓝图干到底”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万亿元、增长6.7%、好于年初预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30.8亿元、增长6.8%。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和13.6%,服务业占比达80.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预计分别下降3.7%左右和3%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有望连续12年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
——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至43%,污水处理率达92%,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57%,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72%。经过重拳治理、矢志攻坚,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58微克/立方米,完成了大气污染治理阶段性目标,兑现了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06元、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0元、实际增长6.7%,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1.43%、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就业42.2万人。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1.9%。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功能大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有力推进。认真落实国家控增量、疏存量两个意见,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86万件。全年拆除违法建设5985万平方米,整治“开墙打洞”2.9万处,完成100个城乡结合部市级挂账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任务。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296个,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651家,均为上年全年的近2倍。完成动物园地区、大红门地区、天意、万通等批发市场外迁和撤并升级,基本完成雅宝路等批发市场的转移疏解和升级。开展新一轮中心城区和通州区1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实施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启动整治背街小巷1484条。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北京城市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新校区新入驻学生约1.4万人,天坛医院新院试运行,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主体结构封顶,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开工建设。3200公顷拆后土地“留白增绿”落点落图,前门三里河重现碧水穿街巷,建成西城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东城大通滨河公园等一批高质量绿化惠民工程。
中心城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实施南北长街、府右街西侧等重点区域的专项整治,不断优化提升核心区服务环境。制定城市设计试点工作方案,编制街道设计导则,更好体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加大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投入力度,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中心城区的比重达41.4%。制定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在核心区启动10个试点项目。出台首都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工作方案,主次干路通信管道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电力、路灯、电车馈线架空线入地完成两年任务的55%。
城市副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坚持规划引领,编制通州区总体规划、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规划设计导则。年度重点工程竣工62项,在施137项。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市绿心起步区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项目启动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工作,运河商务区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设计完成招标。完成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核心区土方填垫,明确台湖演艺小镇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北京五中通州校区进行校舍装修,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一期奠基,首师大附中、景山学校通州校区开工建设,安贞医院、首都儿研所通州院区前期工作抓紧推进。与河北签署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了8个重点合作领域及一批先期支持项目,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积极推进。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明显进展。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实现封顶封围,涉及北京的国家高速铁路网全部开工,京开高速拓宽工程主路完工,首都地区环线有序推进,京秦、延崇、兴延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生态共建共享不断深化,联合津冀及周边地区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开工12项工程建设任务,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入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造林6.5万亩。产业合作成果丰富,出台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意见,完善产业疏解配套政策,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启动编制,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新增注册企业316家,曹妃甸示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129个,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北京·沧州渤海新区医药产业园签约北京项目79个。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打造,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已有13项举措在京落地实施,跨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逐步形成。公共服务领域合作继续深化,实施教育领域合作项目70多个,推进三省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冬奥会冬残奥会国家速滑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开工建设,冬奥村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世园会中国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进行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管廊工程全面完成。
(二)推动经济深刻转型,发展质量效益持续优化提升
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产业政策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明显提高,出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发布实施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财政支持政策。实体经济加快向高端迈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智造100”工程,小米互联网电子产业园、奔驰发动机二工厂等项目加快推进,京东集团全球总部二期等项目签约落户。服务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国家服务业综合试点改革稳步实施,出台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中关村银行、百信银行正式营业,万事达合资公司、网络支付清算平台落户北京,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3.3%。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25家企业入选人工智能创新公司50强,百度、京东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前10强,10个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推进,网络约车、共享自行车、互联网医疗、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等分享经济蓬勃兴起。
消费基础作用稳步提升。贴近市民生活消费需求,完善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末端物流配送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提高至87.5%,全市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1210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出台培育扩大服务消费优化升级商品消费的实施意见,实施消费品标准升级和质量提升规划,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研究制定推动北京老字号传承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老字号加快创新发展。深入挖掘文化消费潜力,举办第五届惠民文化消费季、直接拉动消费162亿元,发放5000万元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制定扩大旅游消费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提升旅游消费质量。制定“互联网+流通”行动方案,推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371.4亿元、增长10.9%。全市实现市场总消费23789亿元、增长8.5%,其中服务性消费12213.6亿元、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5.4亿元、增长5.2%。
投资更加精准有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更加注重向民生改善倾斜、向重点工作聚焦,投资补短板、增后劲功能持续增强。230项市政府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完成投资2781.9亿元、增长8%,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成以上。积极扩大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完善ppp项目库,发布新一批吸引社会投资示范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48.1亿元、增长5.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4.4%、连续2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房地产投资下降7.4%、占比41.9%。
(三)创新激发新动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齐头并进
“三城一区”建设全面提速。中关村科学城注重“聚焦”,发展提升规划加快编制,中关村大街存量空间改造提升工程有序实施,全球健康药物研究中心、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一批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相继成立。怀柔科学城注重“突破”,高标准做好扩区规划,取得多项标志性引领性进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批,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开工建设,首批5个院市共建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实现部分结构封顶。未来科学城注重“搞活”,华为云计算中心等多元创新主体入驻,开放创新机制不断深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承载能力提升,加强与“三城”的对接,智能车联、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制造等20个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建设,组建人工智能等5家研究院。
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中关村先行先试持续深化,股权激励、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改革等10余项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项目落户北京。创新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125家,全市“双创”示范基地增至20家、约占全国1/6。出台中关村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分园高端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设立200亿元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中关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均占全国1/3,开展投贷联动改革试点。优秀创新人才加快集聚,累计引进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聘请16位“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新评选14名“北京学者”,海外院士专家北京工作站落户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
文化传承与创新力度加大。“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强化老城整体保护,中轴线周边景观风貌保护以及箭扣长城、颐和园等文物保护工程有序实施,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个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行动计划抓紧编制。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意见,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建设规划,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2万场、参与群众3000万人次。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加快推进,出台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意见,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集聚文化产业园区(基地)50余个,文创银行积极筹建,文博会、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活动成功举办。支持影视产业、实体书店、多厅影院建设发展,北京画院、国家版权创新示范基地等文化设施开工建设,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拆迁工作有序推进。首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预计增长9%左右。
(四)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释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推动首钢首秦钢铁公司有序停产搬迁,化解水泥产能90万吨,妥善分流安置煤炭企业职工1855人,退出僵尸企业90户。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整顿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348家,系统开展全市金融安全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打出房地产调控系列政策“组合拳”,明确2017-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全年住宅用地供应1200公顷、比原计划增长了近1倍,发布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截至2017年底,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自9·30新政后连续15个月环比不增长,二手住宅价格指数连续8个月回落。制定实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全年减负超过400亿元。
营商环境改革系统推进。出台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聚焦投资、贸易、生产经营、人才发展、法治等重点领域推出26项改革举措136条政策清单。统一市区两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深化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取消调整证明事项77项。出台本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