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不战而据长安”,公元618年五月建唐后,逐步削平割据势力,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唐代的大部时间是州、县两级制。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初为监察区),历久成为道统州(府),州(府)统县的三级制。取消郡级机构后,马邑郡改为朔州,属河东道管辖。现今朔城区的崇福寺,便是唐高宗麟德二年(665)修建的,相传是尉迟恭监工建造(实际上麟德二年尉迟恭已去世),当时称大寺庙,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今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建筑,其余为明代建筑。
唐代在边境一带设置节度经略使(起初,只管军政),朔州地属河东节度使管辖,在朔州地设置有:大同军(唐初置,后易名大武军、神武军、平狄军,后又改为大同军。故治在今朔城区马邑村。乾符三年,徙大同军治云中,辽重熙十三年废大同军)、静边军(天宝四年,河东节度使王忠嗣筑城,即今右玉城)。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又置马邑县,《元和郡县志》称:“开元五年分善阳县于州东三十里大同军城内置马邑县。”这便是唐马邑的兴建,从此,马邑和朔州便不是同一地点了。以后提到的马邑县多指唐马邑。
玄宗天宝元年(742)朔州又改为马邑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朔州,治所善阳,属县有善阳、马邑二县。截至唐肃宗乾元元年,“郡”作为我国政区的名称,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代在今平鲁地区设置保大栅,会昌中年为回鹘降人所居。唐朝末年,又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相呼应而起名,设置应州(今应县东10里)。据《资治通鉴》载:晋王分云州置应州。据旧《应州志》载:“唐置金城县,以县升应州,以龙首、雁门二山南北呼应,故名。内附金城县,外领浑源、河阴二县……”据《云中郡志》载:应州城“唐天宝初节度使王忠嗣创建,李克用父子世居之。至乾符间,克用父为大同节度使,因古城废塌移筑于天王村,距旧城八里余”。李国昌因应州故城废坏,移筑县城于应县天王村南,命为金凤城,设金城县治,即今应县城。其时之应州,辖金城、浑源、河阴(山阴)三县。
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由于唐王朝和沙陀贵族的联合镇压以及朱温的叛变,虽然失败了,但是唐王朝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终于在公元907年哀帝禅位于朱温,国号梁,史称后梁,始开五代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