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直销银行扫描
最近十年,在金融科技的创新推动下,全球直销银行业发展迅速。在金融体系不断深化改革、银行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直销银行经营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再一次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关键着力点之一。从较为广泛的角度来看,直销银行可定义为:借助互联网及其衍生创新应用,主要采用远程在线渠道与客户交互,并提供产品与服务的银行。以下三个方面是驱动直销银行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1、银行业发展雄心与经营模式的变化原有经营地域市场趋近饱和,仅依赖于物理网点进行业务经营网络的部署,易受制于不同地区监管政策差异和经营成本攀升的阻碍,因此向成本更为低廉的线上模式转移成为更多银行扩张方式和经营策略的选择。
2、互联网普及和衍生创新应用的发展
3、新一代群体的崛起在过去二十年的商业环境变化和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新一代群体作为新商业和互联网的原住民,已经将互联网技术转化为互联网生活方式 – 通过互联网完成一切可能的事情:餐饮、娱乐、购物、社交甚至教育。同时,信息生成、获取和传播的高效、便捷和低成本,也提升了新一代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和金融素养。通过对国内外直销银行的调研和对比发现,中国直销银行仍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1、企业治理。在国内,除具有较强互联网特性的民营银行外,直销银行基本是以总行的下设部门形式存在,经营缺乏独立性,容易受传统治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的约束。
2、创新能力(1)资产开发仍主要依赖传统银行资源;(2)偏向于大而全的产品线;(3)偏向于覆盖足够多的客户类型。
3、互联网经验缺乏
4、人才和文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应注重人才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关注具有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人员和具有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人员的构成比例,如何将金融文化和互联网文化进行平稳而深度的融合,是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银行应对挑战的思路
1、创新发展。销银行的价值定位和经营模式需区别于传统银行,这就需要直销银行采用独立法人实体并打造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在发展经营过程中采用新的思维支持未来的发展:新的商业模型、新的战略设计、新的运营模型、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文化体系。
2、轻便快捷。融业务已经开始并持续大规模向移动端迁移,直销银行应优先着重打造移动互联网的客户交互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快捷便利、线下投入成本低、线上线下互动的特点,以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另外,直销银行应打造或融入开放的生态体系,集中自身资源投入核心和优势的生态价值节点,将非核心及非优势的节点让渡于其他合作方。
3、专业深耕
直销银行的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模式,需明确目标客户群体,利用创新技术,深层次、全视图分析目标客户群体的核心金融需求及衍生需求,深耕于为目标客户群体打造量体裁衣的金融综合解决方案。例如,利用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获取、分析和提炼客户各类需求并快速反映在产品创新体系中。
4、把握热点
互联网用户重视线上线下的全旅程交互体验,并希望在社交网络中彰显独特的个人身份。直销银行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需把握年轻客户群体中的热点话题和趋势,并将其融入到直销银行的产品创新、营销宣传和客户维护等环节中。例如,在平台功能设计中加入更多的分享、评论和社交等功能。直销银行应在年轻群体客户中形成新潮、年轻、安全的品牌形象,以提升年轻客户群体对直销银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三、销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直销银行的创立和发展必须遵循其内在特性和外部商业及技术的趋势,重点做好以下八大能力的提升和六大层面建设。
1、八大能力
(1)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企业治理设计能力
(2)前瞻性和特色化的商业模式与发展战略制定能力
(3)敏锐的互联网商业洞察与快速市场反应能力
(4)创新文化培育、组织架构设计与人员激励能力
(5)科技开发与业务运营的高度整合能力
(6)全面和深度的数字化建设能力
(7)合规稳健的风险内控管理能力
(8)生态开放与产业融合能力
2、六大层面
(1)内控合规层面。直销银行大部分的产品营销及销售都通过线上渠道开展及完成,产品信息、交易信息以及风险信息的传递具有更迅速、更广泛、更深入等特点,这对直销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对操作风险管理和声誉风险管理有较大的挑战。
(2)风险管理层面。在直销银行快速发展阶段关注产品、营销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要冷静地、充分地认识到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在金融机构中的重点地位。对于运营中的直销银行,必须符合行内的各类风险管理体系和指标的要求,并聚焦于信贷与理财业务开展中所要注重的信用风险与反欺诈风险能力提升。
对于即将设立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需要在建设的初期就着手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打造,尤其是不能忽视具有金融风险管理经验背景的人才队伍建设。与此同时,结合直销银行跨地域经营和高度应用创新技术的特点,也需要着重关注强健的kyc能力和科技风险能力。
(3)财务管理层面。轻资产运营所带来的产品周期短、迭代快、盈利模式不断变化等特点,要求直销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更加关注业务与财务的一体化过程,使财务资源有能力实现配置更灵活、更快捷、更贴近业务实际的需求。
直销银行财务管理建设重点在于预算管理、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成本管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四个方面。直销银行应当把握好时机,在建设过程中着力打造财务转型、会计核算、管理会计、资产负债管理、税务筹划、财务内控管理等传统银行努力谋求变革的关键领域。
(4)信息科技层面。直销银行利用移动互联网、生物识别与反欺诈、云计算、大数据与算法、ai等信息科技技术以及形式多样的电子自助设备,对金融服务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的互补结合,形成一种可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直销金融服务模式。直销银行通过应用不同的云计算部署策略,可以快速获得高性能、高可用性、海量数据处理等技术架构能力;同时,直销银行在技术架构层面上更强调灵活性、集成性与安全性,以支撑其多样且多变的应用场景与应用需求。
(5)税务管理层面。直销银行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营销手段、渠道部署及产品创新,意味着直销银行必须要正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现行税法的适应性、合规性,从而避免税务风险。同时,直销银行的账户开立方法和营销销售渠道的特殊性,使得其金融账户信息交换合规(crs)流程需要定制化的再造设计,应当和传统商业银行的流程及控制区别开来,设计一套既保证合规又不影响客户体验的信息收集流程。
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需要大量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金融网络安全技术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基于符合税收政策的研发投入,申请一系列相关的研发税收优惠将可为直销银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6)人力资源层面。直销银行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应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在企业文化方面,需努力探索将金融商业所注重的稳健文化与互联网商业所注重的创新文化的有机结合;
第二,重点关注符合直销银行日常经营特色的管控授权体系建设和组织模式,提升组织敏捷性和弹性,以提升业务响应速度和产品创新力,从而有效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第三,建立与战略和文化适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注重打造具备市场化特色的薪酬激励、绩效考核和人才引进机制,以保证对前台化的业务运营以及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支撑并营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业务动态
1、移动支付业务占网络支付七成,比重大幅提升
4月26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京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互联网支付业务业务规模增速放缓或出现下降。2017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占网络支付总业务金额的比重分别为26.9%和73.1%,与2016年的51.6%和48.4%相比,移动支付业务的比重大幅提升,对互联网支付业务产生了显著的替代效应。
《报告》指出,我国支付服务参与者规模不断扩大,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基础、特许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支付服务组织不断丰富。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仍为主力,45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设立的22多万个营业网点,构建起庞大的行内支付网络和面对面业务渠道,为保障支付业务创新和快速发展,支持其他零售支付服务商的专业化服务奠定了基础;非银行支付机构异军突起,截至2017年底,218家法人支付机构共有分公司1541家,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受理业务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从业人员数量和营业收入初具规模。
《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600多亿笔,金额3750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9%和1.97%,笔数增长略有放缓,金额增速放缓较明显,非现金支付交易趋于高频小额化。
《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票据业务下降趋势趋缓,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2.56亿笔,金额170多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79%和8.21%。上海票据交易所建设在参与主体和票据交易电子化方面进展明显,票交所新业态模式初步形成和发展。
同时,银行卡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发生银行卡交易1490多亿笔,金额760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1%和2.67%。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改革成效初现,促进了银行卡收单市场的规范发展,营改增政策正式落地,发票流转机制初步理顺,两者配套实施共同降低了商户的经营成本。银行卡消费业务强劲增长,全国银行卡渗透率持续上升,达到48.71%。随着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安全性提高、快速普及,银行卡的介质属性趋于淡化,卡基支付向账基支付转变趋势显现。
预付卡业务在规范中稳定开展。2017年,153家预付卡发卡机构合计发卡1.89亿张,金额890多亿元,发卡数量同比下降14.48%,发卡金额同比增长9.09%。114家预付卡机构共发生预付卡受理业务116多亿笔,受理金额870多亿元。
2017年,个人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分类监管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我国个人账户多层次分类架构基本形成,基于ⅱ、ⅲ类银行账户和i、ⅱ类支付账户的无卡、移动支付方式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消费中的小额、高频支付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选择。2017年,商业银行ⅱ、ⅲ类账户的公众认可程度不断提升,共开立ⅱ、ⅲ类个人银行账户5个多亿户,资金累计流入近11万亿元、流出10多万亿元,账户余额4390多亿元。开展网络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开立支付账户32多亿户,i、ⅱ类、ⅲ类占比分别为41.54%、43.84%和14.62%。2017年共新增实名支付账户4个多亿户,其中新增i、ⅱ类支付账户数量占比为76.24%。
《报告》同时显示,新兴支付业务保持快速增长。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国内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多亿笔、金额202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0多亿笔、金额105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互联网支付业务业务规模增速放缓或出现下降,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485多亿笔、金额2070多万亿元,笔数同比增长5.20%,金额同比下降0.47%。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483多亿笔、金额38多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7.14%和28.61%。2017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占网络支付总业务金额的比重分别为26.9%和73.1%,与2016年的51.6%和48.4%相比,移动支付业务的比重大幅提升,对互联网支付业务产生了显著的替代效应。
在往年已累计较长时间序列的行业数据基础上,《报告》增加了条码支付相关业务的数据分析。2017年,条码支付快速普及,推动移动支付从线上向线下场景渗透,交易量不断扩大。全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办理条码支付业务73多亿笔,金额9100亿元,消费占比99.93%,单笔消费金额分布分别是1-100元占比33.68%,100-500元占比52.65%,小微、快捷、便民支付特点愈加明显。
2、利用ai、大数据技术助力金融业赋能实体经济
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正从跟跑者、并跑者逐渐变成领跑者。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商业、生活等场景,成为撬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转型和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同时也是对普惠金融落地的又一力促。
· 数字普惠金融提升金融的可获得性
数字普惠金融是以数字化方式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务,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