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人的发型可能是中国五千年里最不好看的一种发型了,我们常常好奇,清朝为什么要留行动不便,又难打理的长辫子呢?
古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不孝的罪在当时可是天大的黑帽子,为此,清初统治者斩了不少不肯剃头的老百姓。在清朝统治者的威慑下,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留起了“大辫子”头。
“大辫子”头,顾名思义,就是脑袋后面留着一条很长的辫子,前半个脑袋则是要被剃成光头。
清朝的发型经过了很漫长的演变,先是由老鼠尾巴那么细再到猪尾巴那么细,最后才到蛇那么粗。那么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清王朝推出了所谓的剃发令,留辫子成了大清国法定的法式。
“剃头”开始成为生活必须,就有了剃头匠这行手艺人。要想剃头,可以去剃头棚儿,亦可以找剃头挑子。剃头挑子是下街串胡同儿,做零活儿剃头的,所挑的这副挑子是非常有意思的。剃头匠挑着担子沿街走,那担子就叫“剃头挑子”。别看挑子不大,可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这扁担的两头,一头是长凳,一头是火炉和铜盆。
顾客一来,剃头匠就给他围上护布,在铜盆的热水里把他的头发洗干净泡软,就坐在长凳上可以开始剃头了。剃头匠除了给顾客剃头、刮脸、梳辫子,还要给顾客掏耳朵、剪鼻毛和整理胡须、按摩。
剃完头的人不仅须发整齐,面目一新,而且头肩各部位也都舒适清爽。能掌握这全套服务,才能算合格的剃头匠,可见剃头匠的钱挣得并不容易。
剃头匠是不能用吆喝来招徕顾客的,这也是源于清初“剃头令”的颁布。那时剃头匠不是平民,而是满洲八旗的士兵,当时剃头不仅是强制性的措施,而且是免费的,故而那些“剃头者”十分傲气,颇有些侩子手的气派。自然,他们不会去吆喝,只是沉着脸,等“顾客”上门。当时有极严厉的命令,汉人大多数敢怒不敢言,只能“俯首”让他们随意摆布。
到了清中叶之前,满族皇帝的政权基本稳定,汉人剃头已经成了生活习惯,但是剃头匠不吆喝,不主动招徕也成为他们这一行业的规矩。取而代之的是剃头匠在走街串巷时用一种叫“唤头”或“梭子”的响器,是两片似镊子的铁片,用铁棍在中间急速拔出,就发出“嗡—嗡—”的金属震动声来招揽顾客。“嗡—嗡—”,沿街这么好听地一响起来,家家就知道剃头的师傅来了。
辛亥革命,清政府的王朝被推翻。百姓大众自然的剪掉了那条带有有清王朝标志的辫子,这时的剃头匠开始了新式发型的挑战。随着时代的更新,剃头匠的手艺逐渐遗失,渐渐地愿意在剃头挑子前理发的人只剩下一些老辈人和贫穷人,老式剃头匠不得不接受没落的命运。
记得有部电影就叫《剃头匠》,讲述了北京胡同里一个90多岁的老剃头匠敬大爷如何安度晚年的故事,反思“匠人精神”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纪念那些日渐逝去的文化,记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