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伟 荐 书
《经营的本质》
陈春花 著
推荐理由
前几天,“宜信2018年中管理会”在天津举行,来自全球的宜信中高层管理者齐聚一堂,共同梳理回顾上半年的工作成绩,并就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做出规划和展望。
这次,宜信人坐在一起重点讨论了“宜信赢之道”。之前,唐宁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宜信的“赢”是长期的赢、专业的赢、科学的赢、可持续的赢。
这无疑是宜信的战略发展方向,过去的12年,宜信人为了中国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付出了极大了的心力。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未来一定大有可为,这是我们对未来的预判和洞察。
陈春花教授在《经营的本质》中提到,“一个企业可以走多远,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否具有战略思维和能力,战略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选择”。唐宁在管理会上分享了宜人贷上市和宜农贷设立这两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他说道:“宜信选择了正确,选择了坚持。赢也是关于选择的,成功是关于选择的,伟大是关于选择的。”
理解企业的经营本质,企业发展需要不断超越自我。陈春华教授在战略、组织、文化等领域的管理实践已经、正在、即将帮助更多企业实现更好成长。知识、赋能、平台将成就伟大的企业、伟大的时代。
书目一瞥
封面
作者简介
研究领域:
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中国领先企业的研究
教授课程:
企业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金光管理学讲席教授,主讲巨变时代的组织管理。
陈春花教授同时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先后出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与贸易学院执行院长。
陈春花教授致力于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研究,致力于管理理论与实践价值挖掘研究,先后发表专著22部,一百多篇相关研究论文。
她率先开启了管理研究学者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验验证的研究模式,先后出任山东六和集团总裁、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教授所研究的成果也被很多企业引用和借鉴,并促成了此类大型企业的战略与转型,在企业界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以及影响力。
这种基于管理学科属性展开研究的尝试,一方面丰富了管理理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树立了高校管理教师的新形象。
内容简介
科技的高速发展、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幻莫测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影响企业经营的关键因素,然而总是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年复一年的盈利和增长。他们从来都关注那些最基本的要素,从来都可以回归到基本层面上做努力,这也正是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这些成功的秘诀正是规律性的认知,是有关“经营的本质”的判断与行动。
企业活动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化繁为简,透过复杂的商业现象找到企业经营中的基本要素,并让公司里的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些最基本的要素,从而使他的行动与这些最基本的要素相关。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感到公司经营的这些最基本要素与他的工作息息相关,并从中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公司也会因此获得盈利性的成长。
经营的基本元素只有四个:顾客价值、合理成本、有效规模、深具人性关怀的赢利。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这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并且可以培养自己沿着这四个要素做出选择和判断的思维习惯。所以对于战略、营销、产品、价值链、服务、品牌本质的认识,都是基于对这四个基本元素的理解。《经营的本质》想告诉读者的是:企业经营活动遵循着自己的本质规律,一旦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企业就掌握了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能力。
前言摘要
* 在我自己的认知里,管理研究贡献价值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实践的优秀案例;二是对重大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三是人文关怀。这三个条件在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经显现出来,或者可以说中国管理研究贡献价值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是为什么中国管理研究本身却没有同步创造价值呢?有人认为是语境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研究范式的问题,这些也许是问题,但是我觉得其核心问题是中国管理领域“知”与“行”脱节的问题。
* 最有意思的现象是,管理学者研究的话题只是去满足西方管理期刊的要求,并不理会现实的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企业家与经理人回到商学院读书,更重要的目的是结识人际网络与构建新的商业机会,甚至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公众传播中直接表明观点,认为经济学家、商学院教授没有用。我不想去评价谁对谁错,客观存在的现实是,管理学者的研究与企业家的实践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鸿沟,管理学研究成果企业家并不去在意,企业家青睐的期刊和书籍,管理学者也不屑一顾,这种现象本身就可以说明问题。
* 德鲁克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管理经典正是源自于对管理实践的关注与洞察,并通过与实践的互动来引领实践,此即管理经典的实践性。
* 管理一定是来源于实践的,没有管理实践的成效,我们无法真正获得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因此,中国管理学领域的学者需要从事更多的启蒙工作、学习的工作,把西方的管理理论传送到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这是德鲁克和我们的共识。也就是说,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是解决效率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效率从哪里来?管理的逻辑如何?这是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从管理演变的历史来看,管理演变的第一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泰勒,这个阶段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劳动效率最大化;管理演变的第二个阶段是行政组织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法约尔,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管理演变的第三个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包括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因此,如果对管理所谈的效率做细致的划分,就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先解决劳动效率,然后解决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当顺序颠倒时我们会发现管理无效。因为个人效率需要支付条件,而支付条件是需要组织给出的,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的产出就不可能有组织效率,没有组织效率就不可能有个人效率。
* 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理想,更应该是一种行动习惯,无论是我们的先贤,还是近现代西方管理大师,他们的贡献可以引领我们去完成属于我们的时代使命,而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 20多年的观察、研究和实践,让我深深地了解到:成功的企业从来都关注那些最基本的要素,从来都可以回归到基本层面上做努力,这也正是它们取得成功的秘诀。它们取得成功的秘诀让我关注到了规律性的认知,这就是有关“经营的本质”的判断与行动。
* 经营的基本元素只有四个:顾客价值、合理成本、有效规模、具有人性关怀的盈利。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这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并且可以培养自己沿着这四个要素做出选择和判断的思维习惯。所以对于战略、营销、产品、价值链、服务、品牌本质的认识,都是基于对这四个基本元素的理解。我想告诉读者的是:企业经营活动遵循着自己的本质规律,一旦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你就掌握了面对不确定性成竹在胸的能力。
*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无以数计。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这正是我想表达的观点,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确造就了非常成功的一大批企业和企业管理者,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企业和企业管理者一定能够保证未来的成功,尤其是如果这些成功并不是来源于最基本的经营元素,而是来源于资源和环境的增长。事实上,未来属于那些能够赶在变化之前就做出准确判断,围绕着经营基本元素做出改变的人。如果故步自封、固守自己的核心优势,不愿创新,就会被市场所抛弃,这也是我在本书最后一部分特别强调的内容。
如果您对宜信财富感兴趣,
欢迎扫码详细咨询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文 | 刘大伟
编辑 | 月刊君
配图来源于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