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欲向基建投资45万亿,其能激活多少社会资本?

据媒体报道,近期,各地陆续公布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信息看,政府推动基建支撑经济的意愿较为强烈。23个已公布目标增速的省份计算的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规模已超过45万亿。
但是,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会不会重蹈4万亿投资的覆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早在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要知道,当年的4万亿投资,起初也不完全是政府投资,也提出过诸如投资实体经济、吸引社会资本等方面的要求,可是,实际执行结果,就变成了政府大包大揽,社会资本只是扮演与政府共同推动房价上涨的角色了。除了参与房地产开发之外,其他方面社会资本基本沾不上边。后果直接就是,政府大包大揽导致实体经济被边缘化,社会资本没有出路,房价不断上涨,政府负债不断膨胀。
而现如今政府公布的投资目标,投资总量达到了4万亿的10倍以上,这就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了。因为,政府计划投资这么多,到底由谁来扮演主角,投资主体主要是谁,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一难题政府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首先在大力提高实体产业的投资比重;还要开辟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通道。当然也得让很多赚钱的项目向社会资本进行开放;再者,要有效提升政府的信用水平也是很重要的;最后,要大力推动国企改革。
总之,45万亿投资能吸引多少社会资本,是考验投资作用与效率、能力与水平、质量与效益的关键。没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这样的投资计划就很危险,很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九州夺金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