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儿子名字都是“永”字辈,为何十五阿哥的名字不一样

乾隆的儿子名字都是“永”字辈,为何十五阿哥的名字不一样
近几年,清宫剧如火如荼地上演着。目前接近尾声的《如懿传》让各位看官也实在是过了把瘾。剧中抢眼的不仅仅是各位娘娘们,更有那位高高在上,决定所有人命运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数得上是被人们熟悉的一位。有人认识他是因为他的政治果效;有人认识他是因为他的风流多情;有人认识他是因为他的才情。而这样一位皇帝,还有一爱好,直接影响了儿子们的名字,便是对玉的喜爱。下面,听小编细细讲来。
在取名的问题上,清朝早期,皇子取名均用满语。康熙皇帝继位后,对汉文化颇为在意,甚至于仿照汉人的方式用字辈的方式给子孙命名以区别长幼尊卑和血缘远近。并定下规矩:首字相同;第二个字偏旁部首相同。比如康熙帝的诸皇子用的胤,第二个字都是“示字旁”的,如胤禛等;皇孙则用弘字,第二个字含有“日”字,如弘历等。乾隆皇帝的皇子字辈为“永”,如皇长子永璜。而诸皇子名字的第二字则与乾隆皇帝对玉的爱好有关了。
在这里要先做一个解释。乾隆帝的皇子名字的第二字本应叫“斜玉旁”。“王”字和“玉”字都始于中国古文字。在商甲骨文和钟鼎文已有记录。在甲骨文中,“王”字像刃部向下的斧头,象征权威,表示君王;“玉”字像一条绳子把几块玉片串联在一起,上下露出绳头。而后,“王”字下面的斧刃形被简化;“玉”字上下的绳头没了。金文和篆文时期两个字更演化地难以分辨。因而隶书的时候,便为“玉”字多加一个点,作为区分。只是,多的点只在玉作为独体时体现,作为偏旁时却仍是原样,所以其“王字旁”等同于“斜玉旁”。
乾隆共17为皇子,除了未命名的名字皆为“斜玉旁”:璜琏璋珹琪瑢琮璇瑜玥瑆璂璟璐琰璘。但是我们知道乾隆后嘉庆帝为皇十五子,原名为永琰,继位后改为颙琰,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封建社会时,对长者、尊者的名字有很多避讳,皇帝乃为九五之尊,其名字更是不能相重了。据此,皇子一旦登基做了皇帝就会改掉名字中的一个字,一般是改掉与兄弟相同的那个字,有些则是其余皇子改自己的。因而永琰便为颙琰了。
这个颙字还是乾隆想出来的,他考虑永字比较常用,容易用到,难以避讳,因此将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虽然乾隆皇帝是颇受争议的一位皇帝,其政治才能开创了乾隆盛世的局面,其才情也为后世所探究。但乾隆帝对于国家安定,人们安居的在意是需要我们肯定的。从为皇子们起名,并为嘉庆帝改名字便可看出他对皇子们美好的期望和对他人的体恤之心。你对乾隆皇帝怎么看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