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镇大福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茅台酒作为世界三大名酒和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茅台酒之所以被誉为“国酒”,是由其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三代伟人的厚爱和长期市场风雨考验、培育的结果。亦得到人民群众在实际的生活品味和体验中的赞誉之声,因而当之无愧。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着居民——濮人,已善酿酒。
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这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
唐宋以后,茅台酒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
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一九五一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国营茅台酒厂成立。
04
周总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指示保护赤水河水质,上游不准建任何化工厂。大福酒厂采用的酿酒水源,是没有污染,没有建坝,酸碱度、硬度适中,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赤水河的水。
05
酱香酒的高质量、稳定和永恒不变,在世界蒸馏酒中是首屈一指的,是中国健康白酒的典范。
目前主流学术界一般认为,茅台酒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枸酱酒的记载。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6年),汉武帝刘彻派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夜郎国当时出产的名酒――枸酱酒。唐蒙带回长安,献给给汉武帝。汉武帝饮后,大加赞赏。而当今茅台酒的产地――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正在当时夜郎国的范围之内,由此可以推断,当今的茅台酒与当年的枸酱酒很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但传说仅仅是传说,目前无任何证据表明,枸酱酒就是茅台酒的前身。因为无论是南越国还是夜郎国,地域都比较广阔,不可能只出产枸酱这一种酒。
还有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枸酱酒中的“酱”字,就是“酱香”的意思,这样就更容易把茅台酒和枸酱酒联系到一起了。但是,枸酱酒这个名字的来历已经不可考,这种联系只能是推断,而不能作为学术论断存在。
尽管缺乏确凿的学术证据,但是怀仁产好酒这一历史现象,在汉代之后的史书中,确是反复记载过的。据茅台现存早的明代《邬氏族谱》扉页所绘家族住址地形图的标注,其中有酿酒作坊。族谱所载邬氏是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随李化龙平定动乱后定居茅台的,这说明茅台早在1599年前就有了酿酒的正规作坊。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可见清末时候,茅台镇的酿酒业已经非常发达。茅台早的酿酒坊名称据考查是“大和烧房”,这个信息是从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名单有“大和烧房”而获得。
从这些点滴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茅台镇酿酒业大规模繁荣似乎是从清代开始的,但起源很早,很可能是汉代以前,这种几千年的技术积累和工艺摸索过程,为当代茅台酒的兴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当然,几千年来发酵微生物的积累,更为重要,甚至是茅台酒不可复制性的一决定性因素。
清代咸丰年间,由于战乱,茅台镇的酿酒业曾经一度中断,直到清同治一年(1862年)茅台酒坊在旧址上开始重建,这以后的发展主要有三家作坊,这便是现在广为流传的茅台三烧坊:先开设的是“成义烧房”;其次是“荣和烧房”、“恒兴烧房”。
在这三家烧坊中,成义烧房无疑是具影响力的一个。其创办者华联辉,用现在的话说,是兼投资商、开发商、制造商、品牌运营商为一体的酒业牛人。原本是盐贩子的华联辉在闻听茅台镇出好酒的消息后,决定设坊烤酒,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起初年产茅台酒1750公斤,名叫“回沙茅酒”,直至茅台酒有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之后才引起华氏的重视,年产扩大到8500―9000公斤。1936年后,川黔、湘黔、滇黔公路相继通车,给茅台酒的外销创造了良好条件,1944华联辉之孙华问渠扩大规模,窖坑增加到18个,年产量高达2.1万公斤,其酒俗称“华茅”。
“荣太和烧房”于光绪五年(1879年)设立,后更名为荣合烧房;其本为几家合伙经营,几经周折后,1949年荣合烧房的经营权落到王秉乾之手。当时有窖坑四个,生产能力达1.2万多公斤,但由于管理不善,常年产量仅有5000公斤左右,其酒俗称“王茅”。
“恒兴烧房”前身为“衡昌烧房”是由贵阳人周秉衡于1929年在茅台开办。不过这位周大哥因为从事了一项高危行业――鸦片生意,终因破产而导致酒房流动资金被挪用还债,生产停滞,直到1938年同民族资本家赖永初合伙组成“大兴实业公司”。赖出资八万银元,周以酒房作价入股,扩大规模生产。然而,历史中的赖老板确实很赖,通过使用各种手腕迫,终使毒贩子周秉衡把“衡昌烧房”卖给自己,并于1941年更名为“恒兴烧房”,到1947年年产酒量达3.25万公斤。赖利用其在外地的商号扩大了酒的销路,其酒俗称“赖茅”。
然而,茅台酒历史中具华彩的部分、能提升其品牌价值的部分、令茅台酒价格只能上涨不会下跌部分,是其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发生的众多关系。很多茅台研究者愿意把这种关系的发生,称为历史的必然。
02
大福酱香酒酿造的原料完全采用达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的优质小麦和当地的糯高粱。
03
大福酱香酒的酿造工艺将原始、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既传统、科学,又合理,追求的是高质量的品质。
生产工艺
茅台酒的酒窖建设也颇有讲究。从窖址选地、窖区走向、空间高度,到窖内温湿度控制、透气性能,以及酒瓮的形式、容量、瓮口泥封的技术等,都极为严格。这些都是关系到成品酒的再熟化、香气纯度再提高的关键。酒窖里每天要有人检查,开关透气孔,控制温湿度。 [10]
茅台酒的酿制技术被称作“千古一绝”。茅台酒有不同于其他酒的整个生产工艺,生产周期7个月。蒸出的酒入库贮存4年以上,再与贮存20年、10年、8年、5年、30年、40年的陈酿酒混合勾兑,后经过化验、品尝,再装瓶出厂销售。 [10]
茅台酒以本地优糯高梁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发酵,多次取酒等独特工艺,这是茅台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的重要原因。酿制茅台酒要经过两次下料、九次蒸煮、八次摊晾加曲(发酵七次)、七次取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再陈贮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方准装瓶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近五年之久。
在此期间,要经历重阳下沙、端午踩曲、长期贮存等工艺环节的淬炼,制酒生产一年一个生产周期,顺应季节变换,历经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酿制而成的基酒还需在陶坛中经过三年以上的贮存,后,采用酒勾酒的方式将一百余种不同酒龄、不同香型、不同轮次、不同酒度等各有特色的基酒进行组合,形成了茅台酒的典型风格。 [1] [11] 茅台酒厂车间
茅台酒工艺中的三高是指茅台酒生产工艺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茅台酒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高达63℃,比其他任何名白酒的制曲发酵温度都高10-15℃;在整个大曲发酵过程中可优选环境微生物种类,后形成以耐高温产香的微生物体系,在制曲过程中首先做到了趋利避害之功效。高温堆积发酵是中国白酒生产敞开式发酵为经典和独创之作,也是其他名白酒工艺所不具有的。高温馏酒:蒸馏工艺本身是固液分离的技术,但茅台酒生产工艺的蒸馏与其他白酒完全不同。
茅台酒工艺中的三长主要指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大曲贮存时间长;茅台酒基酒酒龄长。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须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时间。而其他名白酒只需几个月或十多天即可。茅台酒大曲贮存时间长达6个月才能流入制曲生产使用,比其他白酒多存3-4个月,这对提高茅台酒基酒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他白酒的4-5倍。茅台酒一般需要长达三年以上贮存才能勾兑,通过贮存可趋利避害,使酒体更醇香味美,加上茅台酒高沸点物质丰富,更能体现茅台酒的价值,这是其他香型白酒不具有的特点。
茅台酒工艺的季节性生产指茅台酒生产工艺季节性很强。茅台酒生产投料要求按照农历九月重阳节期进行,这完全不同于其他白酒随时投料随时生产的特点。采用九月重阳投料一是按照高粱的收割季节;二是顺应茅台当地气候特点;三是避开高营养高温生产时节,便于人工控制发酵过程,培养有利微生物体系,选择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阳是中国的老人节,象征天长地久,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