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复兴与文创产业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和民族的强盛,需要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早在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各大城市纷纷调动文化创新创造能力,抢占经济发展的“新风口”,以“大力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筑建城市经济的新格局”为目标。通过融合本土的特色文化,以“文创+”的方式激发社会新动能,凝聚各种形式的文化创意群体,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等相关形式的经济活动,也已成为了城市升级发展的“新风尚”。
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下的文创产业发展
2017年,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且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下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文化创业产业的激发,指明了方向。
追根溯源,创意产业的概念起源于欧美,而我国在基于文化创新发展的基调上,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全新的界定。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一样的经济形势,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地的成型背景也不尽相同。在国外,创意产业的诞生,更多是因为城市工业化的改造升级需求,以及本地文化多元性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刺激了文化产业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贸易市场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文创企业兴起的背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机缘则纯粹得多。
在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世界在“互联共享的”的网络驱动下形成了“地球村”,一方面带来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而另一方面,来势汹汹的异国文化价值观体系强烈的冲击我国本土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及文化产业,造成我国在“软实力”的发展上,后势不足。中华神州大地有着上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明,如何让民族的瑰宝与传承底蕴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助推综合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深刻命题。为此,振兴中华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使命步伐刻不容缓。
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强调“文化+创意”的新型文化发展模式的企业,在我国政策的东风下遍地开花。多地纷纷依据党的总领指导方针,结合本土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具体形势,落实政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在我国的分类群体多种多样,含括影视音像、动漫动画、广告装潢、传媒与设计,工艺艺术等诸多方面。在影视方面,以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为基础而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类系列记录片,在国内外斩获成功,让中华的饮食文化通过音像的形式传扬海外,享誉全球;在动漫影视方面,我国成功塑造了如“喜羊羊”和“阿狸”等家喻户晓的卡通动漫形象,还在各地通过举办大型动漫游戏展览会,为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到更多的投资机会;除此以外,各大地产商也开始向文创产业投掷诸多目光,通过开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出如北京798艺术区和广州红砖厂创意园等创新平台,形成艺术文化的集散地,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孵化基地。而这以上的种种案例,其实都不过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折射出的一个小小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