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伴着烈烈寒风,在山东省茌平县乐平铺镇常海子村村民孙敬友家的蔬菜大棚里,又一茬接近成熟的小黄瓜顶着黄花,玲珑碧翠,很是诱人。
种菜老把式孙敬友不以为然:“黄瓜是小打小闹,只是接香瓜的茬口,就俺这棚,转年春天4月下旬香瓜上市,早这半个月一斤能高出1块钱。”他手里摘着黄瓜不停活,笑眯眯地说。
眼前这两个占地六亩的钢架结构观光大棚很是壮观,南北跨度达到110米,滴灌、卷帘机、生物驱虫等设备齐全,能进机械,留有观光通道。这是孙敬友去年秋天贷款20万元更新“新装备”,他准备“转战”观光农业,在村里又第一个吃了螃蟹。“中央决定发展美丽乡村,咱就依托路的优势搞观光农业,这事我看着准行。”孙敬友说。
掰着手指往前数的20年,孙敬友守着的16亩地吃过三次“螃蟹”。
1996年前后,常海子是全镇出名的老大难村,由于群众增收无门,村里一直上访不断。为扭转落后局面,当时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常凤喜响应镇上发展多种经营的号召,决定引进大棚香瓜栽培技术,走高效农业之路。
说起来简单,但是当地农民没有大棚种植经验,投资又高,谁敢冒险上大棚?“群众干不干,关键看干部党员。我们每人必须上一座棚,挣了归你们,赔了算我的。”常凤喜对村里的干部党员说。
“俺家借了7000块钱种棚,拔了香瓜种黄瓜,当年除去日常开销,本全还上了。”16位干部党员带着孙敬友等18位村民建起了42个棚,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尝到了地里“刨金”的甜头。
为了把大棚管理好,村里从寿光聘请了技术人员给大棚种植户传授经验,解决技术难题,并经常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学习。良好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的热情,第二年全村大棚数量迅速增加到80座,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在田野里掀起一阵“银色风暴”。
蔬果一年年的种,孙敬友的效益随着市场的变化忽好忽坏。2003年,他下定决心建新棚改老棚,报名成为村委选种的状元、伊丽莎白、瑞红等香瓜品种的试点,又一次吃了“螃蟹”。“家里贷了5万元不能赔,大伙盼着新品种成功不敢赔。俺在棚里‘窝’了五个月,香瓜早熟高产,听着信的外地客商排着队等,一个棚卖了7万。”孙敬友说,“精细化种植科技兴农,俺服气!”
那几年,心里盘算转型的不仅仅是孙敬友一家,整个常海子村也在谋划升级蔬菜产业。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标准化抱团发展势在必行。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引导农民不超标使用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律用防虫网预防虫害,用农家肥、有机肥增加肥力,保证生产出的瓜菜达到绿色标准。”常凤喜说,“现在我们村手握香瓜、黄瓜两个绿色品牌,户均3.5个蔬果棚。”
这几年,国家的好政策一波一波的涌来。2013年,常海子搞新农村建设,孙敬友和其他50户村民搬进了二层小楼,每户只拿12万元。
去年,济聊一级路通车,在常海子村南穿过。路,给常海子带来新财富。多次村民大会后,村委会定下了建“欧洲风情小镇”发展观光农业的思路。于是,村里陆续建设了观光塔、荷兰风车、马克思铸铜雕塑、3d立体墙等景观设施,村里越来越漂亮,羡煞了周边村民。基于此,常海子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庄。
种了20年香瓜的孙敬友第三次成为村里“吃螃蟹”的人,率先建起了两个观光农业大棚,并请来邻村的两名贫困户“帮忙”管理。
“‘吃螃蟹’能致富!之前那是抓住了中央发展多种经营和科技兴农的政策机遇,现在国家要发展美丽乡村,俺可不愿放过,还要再干20年。”58岁的孙敬友说。(赵来君 刘明明 刘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