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读名校,接受精英教育,以为把孩子送进去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其实,还远着呢,离希望的好工作,期待的好前途,还需要一系列的“更进一步”的磨练。
其中,寻找实习,获得高质量的实习经历,就是一个磨练。
要想在大学毕业之后有个好工作,首先是要找到一个好实习,这已成为一个共识,因此导致孩子在校期间的实习竞争也相当激烈,甚至比申请全职工作更难拿到面试机会,例如大三结束时的暑期实习,表现好的直接发offer,竞争程度是最为激烈的。名校里最顶尖的一批优秀生往往就在这次的实习中提前拿到了工作机会。
读名校和名校竞争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要不断鼓励孩子继续努力,永无止境。
从大一开始,我们就鼓励女儿要去申请实习,而且要敢于申请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两年后,也就是到了大三,那时咨询行业和金融行业成为名校学生们的首选,一般都会考虑同时申请,因为无论先获得哪一个的青睐,都是显示自己具备某种实力的证明,而且相互间他们也是互相认可的。
所以尽管女儿决定往金融界发展,但因为时代变化快,一般人都会准备好几个职业生涯目标。
大三上学期,女儿申请实习没有得到想要的理想结果,下学期到了,女儿在分析总结了原因之后,精神抖擞地投入了新一轮的实习竞争。
她申请的第一个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咨询界老大麦肯锡公司。说起来咨询行业也是职场的香饽饽,众多年轻人热衷、首选第一最向往去的地方,常常与投行挂在嘴边同时说,同时申请,同时角逐。这两个行业招聘的人才、招聘过程,都很像,也是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决出胜负,竞争相当激烈。
但是,社会上一般的看法是金融更厉害。如有位母亲的孩子想去咨询公司,母亲坚决反对,认为咨询杂七杂八的,几个人也能开个咨询公司,盘子小,资金不雄厚。她要求孩子一定去金融,理由是“金融公司不是一两个人开得起来的” 。
其实这是个错觉。真正一流的咨询公司的地位并不比金融的一流公司差,如大名鼎鼎的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就聚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顶尖人才,吸引了无数名校毕业生的目光。除了这三大战略型管理咨询公司外,还有擅长某一领域如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的专业咨询公司。
总之,这两大行业构成了争抢名校毕业生的两大阵营,从过去到现在,依然如此。
简历投出去之后便是等待,希冀收到面试通知,同时要为可能会得到的面试做好准备。
准备的几个经典问题常常是:介绍你自己,成长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遇到的最困难的一件事是什么?与团队合作最难忘的印象是什么?一般面试者都是有备而去的,每个问题都精心准备了一个答案。
案例分析则是需要准备的另一个内容,面试时和面试官一起讨论如何解决case中的问题,例如针对某公司存在的某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虽然不知道是什么问题,但基本的思路框架要预先想好,知道并熟悉一些思维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在这方面,有很多书籍可以帮助你。如美国教授写的《保证你去麦肯锡、波士顿》,看完后女儿对自己的要求是,面试中能按部就班地流利回答,有自己的思路和见解,最好能抓住机会发挥一次。
她知道,从申请到真正地实习,要经历很多轮环节,要闯很多次关,这中间的任何一个地方出差错就要被淘汰。
第一份申请投出后,女儿陆陆续续又申请了几十家大公司,“把目标盯住大公司”,我们鼓励她不要胆怯,不要畏惧失败。可以说,每一位即将迈出校门的毕业生都会祈祷自己能碰到好的运气,获得大公司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