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在深圳,目前还是很少看到那些以前的旺街空铺有多少,而偏僻的地方一直都有空铺存在,更多偏僻的地方的门面变成了某些公司的销售点和仓库的结合体。但是,我还是见到过好几个奇葩的例子。
第一个是饮食店,某两公婆想发财,于是在一个小区街道转让过来一个门面,做xx鸭,顶多坚持了两个月,就搞不定房租了,于是两公婆做了一个“聪明的决定”,白天两个人出去打工,晚上开门做生意。早几天经过那里,发现招牌还在,说明人家还在坚持。因为不坚持不行啊,不坚持几万元的喝茶费,几十万的转让费怎么办呢?
第二个是小菜店,跟这个店铺相隔三间的门面,以前是一对四川夫妻租下来卖小菜的。随着同街道人看到他们“发财”,于是也开一间一模一样的店子,而且扩大的经营范围,增加了卖肉卖鱼各种调料等项目,一家人经营。这还不算事,真正事来了是小超市来了,于是小超市成了小菜市场。着还不算来大事,大事是大概300米的药店看到超市赚钱,改行也做了超市。于是,这对四川夫妻的店里面就出现了几个老板,他们自己卖青菜,其中一个老板卖鱼肉以及调料,更加有一个老板在卖土鸡。这个铺头还算有点生命力。
第三个例子五金店,是我一个玩的熟的人开的五金店,在很多年以前他们就是两个门面,一个门面最少有一百多平米。他们经营这个五金店为两个儿子都买了房,买了车,娶了老婆。大概是前年,他们把其中一间门面分租出去做沙县小吃去了。但是,沙县小吃也搞不懂,过一阵子关门,又一阵子开门,接二连三估计最少换了四个老板了。去年年底我见到老板娘,她跟我说:儿子已经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了,他们这个店还开一年就关,合同到期了。开不下去的原因是到时候交不起喝茶费了。
第四个例子包点铺,是我楼下一个店,路边的。以前有一对勤劳的湖北夫妻开的早餐店,老公每天早上送包子去其他店铺与工厂机关,老婆在家里卖粥、小笼包等等。但是后来街面整顿,不能在店门口有任何堆积物,实在做不下去了,于是转给一个清远的阿姨卖菜,还打了个招牌“完全农家菜”,刚开始物品很多,这几天看起来菜已经腌腌的,阿姨有气无力的……
一口气举例四个,是讲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想赚钱却经验不足,导致陷入进去以后回头难。第二个问题是只要生意好,无门槛的跟风导致本来好生意变成大家都赚不到钱。第三个问题是各种商业城越来越多,集中起来竞争价格越来越低,所以分布在各处的专门门店根本无利可图。第四个问题是社会规则的变化导致很多店铺跟不上时代,最后无生意可做。
当然,目前的实体并不能说难做,只是很多商家一时之间无法适应现如今的互联网变化,所以,要想适应社会变化,自己就一定要紧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