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载自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文:马钺,编辑:马吉英,摄影:史小兵,极客公园已获转载授权。
自从去年 10 月俞永福正式执掌阿里大文娱,《中国企业家》一直试图对他进行采访,但均被他婉拒,「作为一个 it 男,我的 style 是只做不说或者做了再说。」
直到最近,俞永福才终于「出台」,畅谈这一年来大文娱的整合情况。那么,这意味着大文娱整合完成了吗?
「不。大文娱的整合分为三个阶段,」「俞三点」举起一根手指,「现在只是第一阶段的整合成功了。」
「俞三点」是俞永福的外号。
作为一个阿里巴巴员工,经马云「特批」,俞永福没取花名;但他有外号,尽管这个外号流传范围相当窄。
「阿里每月开总裁会时,不管讨论的问题有多复杂,俞永福最后都能总结成 1、2、3 三点,」一位阿里内部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于是其他总裁就很钦佩地笑称他为『俞三点』。」
调侃背后其实是共识:善于排除纷扰,抓住核心,把复杂事务和局面条理化、清晰化、简单化,这是俞永福的长项。
俞永福,硅谷技术男能搞定 aliwood 吗?
他的这项才能,早在担纲整合高德时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4 年 6 月,阿里收购 uc,作为 uc 创始人,俞永福进入阿里。一个月之后,俞永福就受命整合高德。在此之前,阿里对于非电商业务的整合鲜少成功。俞永福没有让马云失望,他果断砍掉 o2o 业务,聚焦地图服务,率领高德走上正轨,如今与百度地图两分导航市场;他带进阿里的 uc 则连续数年增长超过 100%,还赶上了内容分发的风口。
2015 年,通过「大考」的俞永福被任命为阿里妈妈总裁,以非嫡系之身掌管整个阿里体系的钱袋子,当年末,俞永福全票当选阿里上市后的第一拨合伙人——这时距他进入阿里才过去一年半,在阿里 18 年的历史中,从未有人上升如此之速。
俞永福并非电商出身,这对他来说,反而是优势所在。2014 年是阿里从 pc 端向移动端迁徙的变革之年,pc 端的成功经验反而可能成为「all in 无线」的阻碍和桎梏。张勇带领阿里从 pc 跨越到无线的成功关键,就是启用了一批毫无电商基因的年轻人。俞永福看似电商异类,其实阿里当时求之若渴的并非电商人才,而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浪中戏过水的时代弄潮儿,带领 uc 业绩不错的俞永福于是应运而生。
马云曾手书「永福」二字,鼓励俞永福:「千万不要被电商给同化了,你要保持非电商的特性。」阿里二号首长蔡崇信三年后还在投资者日上念念不忘,「uc 的收购使得阿里收获一名非常优秀的人才。」
张勇曾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永福是个很有才的人,他有他的世界观和带兵方式,有他坐镇北京,我就轻松一点。」
在俞永福整合高德时,为了避免人心不稳,阿里高层特许高德暂时不将层级和阿里集团调整一致,过了一两年之后,高德的层级才和阿里实现了完全对接,这个经验后来也被应用在优酷的整合上,「先把事办了,这样很重要,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慢慢在过程中建立化学反应」。
没有被阿里完全同化的俞永福,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阿里。喜欢大学氛围的他在 uc 实施的「班委」制,现在推广到了整个阿里,几乎成为阿里经济体上上下下各个业务板块的管理层架构「标配」。
之所以优容俞永福,是因为阿里也正在去电商化。马云、张勇等阿里高管多次指出阿里不是电商公司,而是大数据公司,是科技公司,是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公司。
时至今日,阿里的战略版图已经囊括五大板块,边界还在不断扩张。边界的扩张增大了阿里的体量,而庞大的体量又驱动阿里不停扩展边界。在这样的滚动循环之下,阿里不止要成为马云所宣称的「国家公司」,简直要成为「普世公司」了。
这需要阿里高管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张勇曾说,阿里每年都会砍掉很多项目,而「五新」特别是「新零售」的提出,则让各个板块有了凝聚的核心、服务的对象和明确的目标。现在的阿里业务边界不管如何扩张,都和新零售这个核心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只是或近或远、或强或弱而已。
相对长期的目标,以及和电商主业相对较远的业务,正是俞永福的用武之地。这些业务是新零售的组成部分,但现在对新零售这个核心的驱动目的不强,俞永福的任务,就是像一个牧马人那样,将这些边界之马养得膘肥体壮,然后鞭策他们长驱至阿里之心,成为推动阿里继续向前的核心力量之一。
所以,当马云提出,「10 年后,中国人最缺什么?double h!健康(health)和快乐(happiness)」,阿里打算在自己并不擅长的文娱产业有所作为,将之前通过并购组成的各项业务捏合成为一个协同并进的产业板块时,俞永福自然成为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
正如阿里 18 周年纪念 t 恤上写的那句话:「if not now, when? if not me, who?」
2016 年 6 月,阿里张勇发布内部信,指出以「文化娱乐」为代表的「快乐板块」是阿里巴巴集团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宣布成立阿里巴巴集团大文娱工作领导小组,俞永福出任组长;10 月份,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筹建,俞永福顺理成章担任董事长兼 ceo。
一年之后,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回顾刚接手大文娱时的情况时,俞永福感慨:「高德当初只是整合一个(公司),大文娱却是六个整合同时发生。」
尽管是 2016 年 6 月正式走到台前亮相,但之前俞永福早已开始在幕后为大文娱运筹帷幄,阿里收购优酷,就得力于主张「不计代价拿下」的俞永福力推。他告诉《中国企业家》:「我们对于文娱产业的规划和布局已经做了接近两年。」
将阿里文娱产业集团简称为「阿里大文娱」,这是俞永福的主意。他喜欢「大」字:「大就是一横一撇一捺,就意味着构成一个完美的字,构成一个完美的结果。」
「大」也意味着更广阔的舞台、更激动人心的机会。当初俞永福出任阿里妈妈总裁时曾告诉《中国企业家》:「咬着后槽牙我也得上,能经营几百上千亿的生意,没几个人有这样的机会。」现在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事业摆在他面前:中国文娱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德勤发布报告称,中国文娱产业到 2020 年产值有望达到一万亿元。
不过,整合阿里大文娱,难度未必比整合高德高,但复杂性绝对犹有过之。
组建文娱产业集团之前,阿里在泛娱乐领域的布局多而且杂,《中国企业家》数了数,阿里大文娱旗下业务包括优酷土豆、uc、阿里影业、阿里音乐、阿里文学、阿里游戏、大麦、数娱事业部等。各自为战、缺乏协同,战略方向模糊不清。
不仅如此,当时各项业务的势头大都不怎么好。阿里影业迟迟没有主控作品,股价一跌再跌,高晓松和宋柯联袂打造的阿里星球用户体验不佳;合一集团被阿里收购后没多久,就在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强力挑战下丢掉了行业老大的宝座,2016 年 10 月 31 日,古永锵不再任优酷土豆董事长兼 ceo。
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阿里坐不住了。张勇之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曾经表达过这种焦虑。他把视频行业三巨头之争比作打三人麻将,阿里先是在旁边看着,后来实在忍不住,于是索性请古永锵下来,换成俞永福来打这局牌。
古永锵没能打好的牌,俞永福就一定能打好吗?
对俞永福来说,比整合更难的,也许是大文娱这事并无先例可循:互联网大公司进军娱乐,目前都还没有特别成功的。「大文娱就像是硅谷+好莱坞。硅谷是典型的科技平台,好莱坞是典型的内容生产者,在美国这两者谁也不搭理谁,」怎样平衡内容和科技,找到一种让 it 男和文艺青年产生化学反应的管理方式?俞永福表示,「这是全球性的难题。」
不过,创造一种崭新的模式不是更好玩吗?对于俞永福来说,比头疼更强烈的感受,是兴奋。
「我自己比任何人信心都足,」整合大师俞永福踌躇满志,「说白了,我已经干过好几个了。」
稳住
俞永福告诉《中国企业家》,过去一年多来,阿里大文娱整合的核心工作是定战略。
在俞永福全面整合阿里大文娱之前,组成阿里文娱板块的各个公司对企业的战略和方向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坚定的认识,各条业务线虽然四面出击,但不得要领,导致业绩乏善可陈。
以阿里影业为例,阿里影业前身是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国,阿里巴巴 2014 年将其收购后,挖来前中影高管张强掌舵,然而公司业务推进缓慢,至今只有一部主控电影《摆渡人》推出,票房不及预期,口碑更遭滑铁卢。
相比业绩,更令俞永福不满的是,阿里影业打法不对,「走偏了」。
「我绝不希望阿里大文娱再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公司、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公司、传统意义上的演出公司。」在俞永福看来,阿里大文娱的使命在于让整个文娱产业升级,而不是和传统市场抢生意。俞永福认为,那样做无法产生增量,只会加剧竞争,最后导致整个产业空间越来越小,从业者忙于应付当下,无暇投资未来。
接替俞永福出任阿里影业董事长兼 ceo 的樊路远说得更直接:「我们一直认为,阿里影业不是一家电影公司,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樊路远,执掌阿里影业之前是支付宝掌门人
去年 12 月底,俞永福和阿里大文娱班委提出了大文娱的战略方向:做文娱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 6 月份,在上海电影节上,俞永福正式把这个战略公之于众。他把涉及电影产业——也是整个文娱产业——的基础设施总结为「3 个 c」,分别是用户(consumer)、内容(content)和商业(commerce)。俞永福表示,阿里影业以后只会生产极少量的影片,主要业务将是利用其强大的用户触达能力、内容产业化能力和商业运营能力,专注于智能宣发和衍生品运营,并以此为上游的内容生产者提供服务。
俞永福明确表示,阿里大文娱不会抢电影公司的饭碗,「中国电影票房才有多少,阿里巴巴市值有多少?没有必要干这样的事。」
光线董事长王长田对俞永福的话不以为然,认为双方最终还是存在竞争,不过,不管王长田信不信,反正但电影圈中另一位大佬、《战狼 2》出品方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是信了,「阿里没有制作基因,难以把握影视产品的成本,成功率不高,而我们是专注做开发制作的,善于控制风险,把网上售票、营销、衍生产品全给阿里,双方优势互补,这样挺好的。」
宋歌对阿里的信任来自于实战——北京文化把《战狼 2》的互联网独家发行权交给了淘票票,而后者没有让宋歌失望,每 10 张《战狼 2》电影票,就有 4 张是通过淘票票卖出去的。
不管信还是不信,文娱产业的从业者都无法回避阿里和腾讯这两个「外行」的闯入。他们体量庞大,资金雄厚,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着流量,几乎两分互联网。「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文娱产业将形成阿里和腾讯双寡头统治的局面。」一位文娱产业分析师向《中国企业家》做出了这样的预测。
「非常有可能,」对这个看法,宋歌表示赞同,「首先他们有资金优势,其次他们有互联网宣发渠道,这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惨烈的票补大战,阿里大文娱旗下的淘票票以微弱优势抢得在线票务市场头把交易,但猫眼和微影合并后再度超出,而腾讯是这桩合并案最大的推手。淘票票与吞下微影后的猫眼,合计占据了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大约八成的份额。
在双寡头统治的局面下,文娱产业的从业者难免会面临站队的抉择。腾讯胜在产业链完整,上游有 ip 富矿阅文集团,下游有游戏产业变现,而阿里大文娱背靠阿里巴巴,在衍生品开发和运营领域得天独厚,而且,就像俞永福所言,只做基建、不务内容的阿里大文娱,和上游内容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几率减小了。
《战狼 2》之所以没有选择猫眼,就是因为猫眼的母公司光线也是电影公司,和北京文化存在竞争关系。《战狼 2》成功后,北京文化和阿里影业趁热打铁,宣布要展开深度合作。
对于阿里大文娱来说,比打通上下游更重要的,是和阿里巴巴这个母体打通关系。俞永福的新战略意味着大文娱向阿里母体的回归。话术的统一,意味着作为边界的大文娱和阿里核心的逻辑联系得到了增强。阿里巴巴集团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远大目标,就是阿里大文娱的发展方向;阿里巴巴赖以成功的电商基因和数据资源、运营能力,正是阿里大文娱赋能文娱产业的强大武器。
战略明确了,随之而来的决策就是取舍。俞永福把这称为「排列战略阵型」,在 9 月 19 日举行的现场娱乐事业群成立发布会上,俞永福宣布,大文娱形成了 3+x 的业务矩阵,「3」分别是大优酷事业群、uc 事业群和垂直事业群,x 包括阿里影业、阿里音乐、阿里文学等独立纵队。如此庞大的体系,发力必然有先有后,「我看中 10 个业务,每个业务投 100 亿,现实不能这么干的。」必须有所取舍,在聚焦重点业务的同时,必然舍弃一些业务。
在整合高德时,俞永福大刀阔斧地砍掉了 o2o 服务,整合大文娱这一年多来,他同样没有手软。虽然俞永福没有透露到底砍掉了哪些业务,首当其冲的显然是阿里影业的内容生产部门。
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