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62岁,以间断性心慌、胸闷、气短10年,加重1天为主诉入院。神经外科医院排名
患者10年前劳累后突然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房颤,立即给予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但患者未予重视,未规律服药。期间病情多次反复,多次住院治疗,房颤阵发性出现。
3月前患者因劳累后心慌、胸闷、气短再次发作,当时查心电图提示房颤,当时因患者个人原因,未住院治疗。2日后心慌、胸闷、气短自行缓解,于当地诊所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1天前受凉后患者上述症状再发,就诊于我院,查心电图,提示房颤。
追问患者病史以及用药情况,患者诉考虑华法林出血风险以及频繁监测凝血,拒绝服用。此外,间断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主管医生考虑到患者阵发性房颤,根据目前情况,决定给予胺碘酮复律,2天后患者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模糊,急查头颅ct,提示大面积脑梗死,转入脑病科治疗。
通过本病例,我们应该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在复律之前,应该充分评发生栓塞事件的风险。
对于房颤,控制心室率、转复窦性心律、预防血栓栓塞是基本的治疗原则。尽管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在患者的死亡率、脑卒中等方面与恢复窦性心律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笔者认为转复窦性心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符合转复窦性心律的房颤患者,应该把握转复的时机。
转复时应重点关注患者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基础疾病以及用药情况,临床上常用的检查通过凝血来判断出血与血栓的风险,通过电解质来判断复律以及对症治疗药物的选择,通过超声心动图判断心脏功能与结构的情况并且判断是否有附壁血栓的存在。
一般来讲,新发房颤不超过48小时,出现血栓的可能性较低,在详细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积极进行复律,如果没有致血栓的危险因素,可以不进行抗凝。
如果有致血栓的危险因素,在复律过程当中以及复律后,仍可考虑给予抗凝治疗。
如果患者房颤出现的时间不详,无法获取房颤的病程,或者患者持续性房颤时间较久,准备择期复律的患者,需要进行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血栓风险。
转复前需要口服华法林3周,转复后继续口服4周时间,这也是经典的前3后4原则。
口服华法林应该注意监测凝血,inr一般控制在2.0-3.0之间,因此患者的服药和监测凝血的依从性非常重要。笔者曾遇到过一个病人,由于漏服了一次华法林,第二天自己想起来后,自己加服了一片,导致了脑出血的发生。
上面的患者,由于抗凝药物未规律服用,抗凝的治疗未重视,导致了脑栓塞的发生。由于房颤的特殊性,在房颤的治疗过程当中,一定要积极与患者沟通,并不是所有的房颤都能转为窦性心律,也并不是所有房颤在抗凝的基础上都不会发生栓塞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