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征信领域硝烟弥漫,谁将成为下一个巨头?

总结在前面:
1.不同的征信公司所能掌控的数据不同;
2.几乎所有的大数据征信公司都在努力寻求合作;
3.用户越多,越强大,话语权也就更高;
4.国内的信用使用场景非常丰富,市场巨大;
5.所以可能不止出现一个巨头,会出现好几个......
国内个人征信市场普遍被认为有千亿规模,而个人征信的发展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央行征管已经重视到这点并释放了足够的信息,众多公司也都已经率先杀入这片蓝海。
但是8家首批拿到个人征信拍照的公司被披露均不合格,这给了市场很大的想象空间;目前,包括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中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等,以及百度、网易、360、小米、滴滴、宜信等行业相关机构,已倡议共同发起成立一家个人征信机构,多家机构已签署投资意向书,机构筹建已进入实质阶段,机构名称、公司章程等内容已基本明确。
首先央行征管不可能违背独立性原则允许多个“信联”的存在,而信联的成立本身就是问题重重,信息安全、利益公平分配、数据真实准确共享、能共享多少数据、数据的质量等在内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信联模式的机构也是前途无明。
牌照被否,这也意味着都重回同一起跑线,而实质上却是在鼓励更多的公司进行创新和探索,其背后深入的原因是对于行业标准的渴求。
小编认为,大数据以及第三方风控支持目前来说并没有发展到白热化你死我活,非第一不能生存的阶段。
各家自有一套在这个市场上的生存法则。建立大数据库也好,建立风控模型也好,辅助生物可能也好,总之各显神通。未来极大的可能存在兼并和收购的局面。
而立足于平台化打造,深耕数据整合化解决方案信息服务,积极进行市场化探索,寻求解决数据流通问题、数据获取成本问题、数据所有权问题、应用场景问题,结合多维度覆盖的数据源打造的有别于传统征信的新型征信机构才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