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们做了什么,2018我们要做什么?北京市住建委向您汇报

2017年,
我们都做了这些事儿,
现在,向您汇报:
第一个关键词
房住不炒
3月17日以来连续密集出台10个方面、20多项政策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疏堵结合,从“控需求”“增供给”两方面综合施策,规范市场秩序。新建商品住房网签价格自2016年10月份以来连续15个月环比不增长,二手住房价格连续7个月环比下降,2017年12月份二手房价格为5.91万元/平方米,较2016年12月份同比下降1.2%,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在“控需求”方面
进一步收紧限购限贷政策,坚决遏制炒作“天价”学区房,大力整治“商改住”乱象,严格产业项目管理,开展金融机构督导检查。加强市场监测分析,从严审核购房资格,做好预售项目价格引导。开展综合执法,保持严查态势,“逢涨必查、逢炒必办”,9个在售项目被停止网签,4家开发建设单位被处以吊销营业执照、资质降级、暂停拿地资格、暂停银行授信等处罚,53家中介机构被公开曝光,1087家违规经营中介机构被注销备案或关停整改。
在“增供给”方面
我市发布未来5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建设住房150万套,供应结构实行“四个三七开”。同时启动“1300万平方米拿地未开工和950万平方米开工未入市”项目专项调度工作,截至12月底已实现开工873万平方米、入市销售612万平方米。
第二个关键词
住房保障
全年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6.5万套、竣工9万套,超额完成年度计划30%以上。高度重视保障房标准化建设工作,发布实施全国首部公租房建设与评价地方标准和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宜居建设导则。3个装配式公租房项目获2017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马驹桥公租房项目还获得了詹天佑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保障房“宜居度”不断提升。
建立“新北京人”专项分配长效机制,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按照不少于30%的房源比例,面向符合条件的非京籍家庭配租配售。全年共为非京籍家庭配租公租房774套,共有产权住房1182套,同时专项解决了一批获奖农民工、环卫工人等特殊行业职工以及各类人才的基本住房需求。加大特困家庭租金补贴力度,全年市场租房补贴新增家庭3500户,公租房补贴累计发放2.3万户、5.4亿元。推行“以区为主”分配模式,促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市级统筹部分保障房对接东、西城家庭,精准分配让城市更“有温度”。
解决公租房项目中400多租户的适龄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深化保障房运营主体改革,各区组建专业运营企业,并作为共有产权房政府份额的代持机构。健全市区街三级监督体系,全面推广人脸识别系统,严厉查处公租房转租转借等违规行为,注重运营管理“精细度”。
第三个关键词
租购并举
推进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工作,全市39个集体土地租赁房项目已办理占地手续,确定规划条件,面积约204公顷。2011年以来推出的首批集体土地租赁房试点5个项目、1.3万套房源,已陆续入住。
截至年底,共有产权住房项目42个,4.3万套,已有8个项目、7300套开展了申购。制订实施《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构建起完整的规划设计、品质保证、审核分配、使用管理制度,住房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鼓励企业自持商品住房租赁,明确自持年限、出租期限、项目转让、网上签约等要求,禁止“以租代售”。已有27个企业开发自持租赁房项目,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制订实施《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健全住房租赁管理制度,并同步上线运行租赁监管平台和交易服务平台,为承租人赋权,引导居民形成先租后买的梯次消费模式。
第四个关键词
居住环境改善
2017年组织城六区和通州区10个小区进行新阶段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涉及76栋楼、43万平方米、5600余户居民,开展了抗震加固、节能改造、加装电梯、架空线入地、上下水改造、补建停车位等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市老楼增设电梯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市开工459部,完工并投入运行274部,同时有21个单元门安装了电动爬楼机。
清理整治直管公房违规转租转借1.18万户,完成全年任务 134%。完善房屋登记政策,将国有土地上住宅平房测绘成果纳入审核范围。围绕经租产、标准租、宗教产等落私问题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全年实现棚户区改造4.95万户,超额完成年度改造计划;2013年新一轮棚改以来,已累计完成改造17.5万户。大兴、昌平、房山、顺义四区克服困难,全力推进4万套核心区定向安置房建设,完成了主体授权和控规调整。望坛、衙门口等一批历史遗留难点项目启动实施。
汛前全市检查各类城镇房屋6.55亿平方米,解除安全隐患,实现房屋安全度汛。持续开展全市房屋安全鉴定工作,完成超期使用公建的排查任务。全市治理普通地下室散租住人957处,完成全年挂账任务172%。
启动房屋征收拆迁项目47个,签约户数2万户、215万平方米,全市征拆项目整体签约率达到95%以上,多个项目达到100%。房屋征收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阳光公开”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宅基地房屋拆迁工作中得到有效推广。
完成1万多个居住类物业服务项目调查,并将调查数据录入系统,实现了与房屋全生命周期平台的对接。优化专项维修资金申请使用程序,集中检查划转业委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情况。深入推进物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全市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维护小区安全稳定。
第五个关键词
重点工程建设
2017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737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办理各类工程交易3.1万项,房屋施工面积2.15亿平方米,连续第六年超过两亿平方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在施单体工程3.4万项(标段),同比增长7.5%。
2017年,全市230项重点工程新开工85项,完工35项;完成投资278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进度符合计划要求。
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市住建委成立派驻副中心工作专班,统筹20项重点任务进度,组织专项检查14批次,检查项目50余个,完成向通州区投放130台移动充电设备任务,指导通州区住建委设立房屋管理投诉热线,印发了关于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劳务用工标准化管理、扬尘治理、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等文件10余件,切实提高工程建设和房屋管理水平。
组建新机场建设协调处,制订质量安全环保规定,建立联席会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航站楼及指廊工程已全面进入装修阶段,南苑新机场飞行区场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各项工程进度符合计划要求。
京张、京霸、京沈、京唐等7个续建项目进展顺利,年度建设投资超额完成,京通、京原电气化改造两项工程前期工作有序开展,燕房线、西郊线、s1线按计划通车。强化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评估,检查17条在施线路785项次,抽查1613项次。召开各类铁路建设协调会150余次,深入现场,保障进度。
第六个关键词
保安全、重质量
全市10项工程获得鲁班奖,16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聚焦落实主体责任、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四项重点任务;印发工程质量工作考核办法,促进全系统全面落实质量管理政策措施,加强质量监督机构建设。规范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加强检测行业和构件厂的监督管理,强化驻厂监理制度。经住建部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督导检查,我市符合率排名全国第一。
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建筑拆除工程安全生产和绿色施工管理,建设体验式安全培训教育基地25个。强化重点时段监管,严防火灾火情事故。
第七个关键词
营商环境优化
减轻企业负担
推进进京企业备案全程电子化申报,取消11项申报材料,加强建筑劳务施工队长信用管理。停止建材“两项基金”征收,开展专项追缴及返退工作。修订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保证担保办法,减少对企业的限制性措施,避免影响市场公平竞争;推行以银行保函方式缴纳工程质量保证金,切实为企业减负,释放企业流动资金,遏制逾期占压质保金行为,通过引入银行的信用监督,落实企业质量责任。
优化资质资格管理
压缩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审批时限,简化审批流程,实现审核工作从“现场办”到“网上办”。落实本市产业政策,严格执行禁限目录,引导企业资质有序重组、转型升级,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化集团发展。开展造价、监理、施工企业资质专项核查,取消3家混凝土搅拌站点资质。启用执业人员注册监管系统,优化考务与证书管理信息系统,受理各类执业注册人员业务7万人次,考核13.2万人次。
强化建筑市场执法
开展建筑市场违法发包转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专项执法检查,检查项目5360个。实施信用差别化执法检查,对总承包企业信用评价60分以下的3038家企业进行在施项目检查。开展126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处理23家。会同市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制定《北京市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管理规定》,并对18家问题企业责令限期整改,24家企业及39人列入“黑名单”。
完善诚信评价制度
与天津、河北住建部门,推动三地信用一体化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修订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市场行为信用评价标准、注册建造师市场行为信用评价标准,启动本市造价咨询企业市场行为评价工作。
推动行业改革发展
深化招标投标制度改革,推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实行工程总承包招投标。电子化招投标工作全面推开,并着手构建“交易+科技+平台”的招投标交易系统。稳步推进京津冀三地计价体系一体化。完善施工登记制度,90%工程的施工许可手续下放各区办理,逐步推行施工许可审批提前服务制度、现场踏勘承诺制度,压缩施工许可办理时间。开展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试点工作。
第八个关键词
科技创新
鉴定88项重点科技成果项目
其中2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全年共编制发布《建设工程监理规程》《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程》等28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认证30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
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标识评审和资金奖励申报程序,全力推动新建建筑执行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截至12月底,274个、3201万平方米建设项目通过绿色建筑标识认证。
获准“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明确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实施意见》发布后,在土地招拍挂环节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约840万平方米,占总出让面积的70%;新增保障房装配式建筑718万平方米。我市被住建部批准为“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绿色改造6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
继续开展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对超限额建筑的产权单位发放告知书。稳步推进6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任务。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开展在施工程建材使用管理专项检查,基本实现建材使用状况的信息化监控。6万户农宅抗震节能改造计划全部完成。编发《北京市传统村落修缮技术导则》,对13个区的村镇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了培训。
扬尘治理达标率超过96%
市区住建部门全年共开展扬尘治理执法检查2.9万项次,达标率超过96%;所有新开工工地和155个有资质的混凝土搅拌站点均已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全年对231家施工扬尘治理不达标的参建单位通报批评,61家问题严重的施工单位暂停在京投标资格。
第九个关键词
依法行政
落实国务院取消许可事项,及时取消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取消8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和证明材料;取消9项涉及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证明,清理规范7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备案。梳理涉企收费项目37项,提出了清理意见。完成2017年版审批服务操作手册编制工作。
扎实开展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及应诉、法制宣传,稳步推进多元调解工作,涉及合同金额2.7亿元。全面提升执法效能,全年实施行政处罚9663起,同比增长27%,实施检查5.15万次,同比增长37%,人均行政处罚量23件,人均行政检查量122件。有序推进1980年至今由住建部门牵头起草的160件政府文件清理工作,全面梳理住建系统现行652件规范性文件,并已废止106件,修订10件。
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引领、统筹监管和保障支撑作用,推进系统整合,落实大数据战略,与公安、民政、社保、工商、税务等部门数据实现共享。通过让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企业、群众办事往返次数减少40%。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房地产调控压力依然很大,市场秩序需要大力整顿,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建设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艰巨,直管公房管理、棚户区改造需要研究落实新模式、新思路。重大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任务繁重。
2018年,
我们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