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考大学的90年代,专业是第一位的,最火的生物制药、计算机、通信工程,能上好专业就能好就业,那个时候大学没有扩招,大学生不多,每年录取率也不高。时过境迁,今天大学基本快成普及之势,专业设置放水,随行就市,如果你考了个二本三本的一流专业,也不见得能冲到第一阵营,一流专业不代表一流就业,今年河北、沈阳等地的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因就业率低而红色预警就是信号。大学的专业如何选,脑力加体力,说说个人的观点:
一、好专业 or 坏专业
目前中国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前苏联体系的延续,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参考苏联老大哥的经验,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准,全面实现专才式教育培养模式,虽然文革后,高等教育改革几经调整,98、99年大规模院校合并重组,格局依然没有什么变化,2000-05年,是各类学院学校重新起名的黄金期,各种理工大学、各种工程大学,名字不好听的——换;层次不够高的——升。目前家长们对好专业、坏专业的评价,主要看出口,专业名字好听,就业率好,挣得多,但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所谓工作好找,挣得多,是基于你花了4年的时间成本的将来时,并且这种评价是短期的,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呢?你的专业好跳槽吗?跳槽的之后的薪水溢价又如何?绝大多数的家长当然没有这种能力,只好依据身边的案例去做简单评估。工商管理、会计、国际贸易、工程通信等这些能听得懂、万金油的专业似乎成了热门,一些学校也自然迎合学校的口味,迅速开设相关专业,甚至一些传统的医学院、农学院,也瞬间大把的通信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后果自然可想而知,这世界不是你改名叫“马云”,你也是首富了,大学四年你学的通信工程好像和人家学的那个,不是一回事。
那什么是好专业呢?目前大学的学科门类共有12个,其中不含军事学,共80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共有358个二级学科。报志愿的时候,一个普通人家的爹,要面对三百多眼花缭乱的专有名词,真心不容易,结果就顺着好读的,平时说的多去报算了。会计、计算机、英语每年毕业生过十万,万金油专业基本所有的学校都要有。每年报的人数是不是长尾不知道,毕竟数据在教育部门,但从直觉上看,一定会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家长对一些专业望而却步,原因很简单,家长也不知道这些专业学出来之后能干嘛,反正每个单位都有会计是必须的。 当用人单位拿到无数会计、英文、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简历的时候,心中估计有无数个葫芦娃飘过,算了,交给51job去刷题,考证吧,这还算是一个判断筛选的依据。因此有了怪现象,二本、三本的爆款专业的学生,入学就开始刷题考证,曾亲眼看到某地方学院计算机专业,大学期间,就是刷题,考各种计算机等级证书,更有甚者,大一上来就开始为考研准备,瞬间你会觉得人生无处不衡中的赶脚。这个时候,专业已经无所谓好坏,你身边遇上什么样的老师,师兄师姐,才是更重要的。
二、什么是好专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好像没说什么专业的事情。如果看看美国大学本科的学院或者院系的设置,基本上强调的通识类的宽口径人才打造。以mit为例,主页从education进入看各学院学科设置(http://web.mit.edu/education/),一共才5个学院(school),分别是建筑规划学院,工程学院,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科学院。然后再往下是系与项目(departments and programs)。在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公布一项重要计划——《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奥巴马上台后,通过nsf发信给所有美国教育科研工作者 《改善所有美国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信中明确指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安全要求美国保持科学和技术的世界领先和指导地位。”关键在落实,抓铁留痕,踏石有印,美国人民的执行力也不弱,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近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大学里专业领域通识类课程更是稳扎稳打,结果美国孩子在高中,大学敢设计可回收火箭发射,我们举全国之力,在观看长征7号火箭上天。
美国mit大学6月27日的主页封面文章《tracing mercury‘s melt’》
为什么会这样呢,李总理在讲大数据,互联网+,创新2.0,双创......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于未来是个高度开放、协同、融合的世界,人类征服自然的变迁几千年,大的变革就那么几个,这届人民很幸运,赶上了。农业社会,让人们征服了能量世界,通过农耕畜牧实现了自给自足;工业社会人们征服了能源,石油,电力让大机器运转,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制造;第三次浪潮说的是万物互联的泛在信息互联网,我们所经历的过往也仅仅是个序幕,计算机、基础网络、移动终端等物理条件基本就绪,未来50年如果不抓住信息与数据,恐怕就会错过整个世界。那么未来的世界,需要的人才素质模型已经变了,开放的,高协作的,快速学习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美国人已经提前变形了,人家所说的回归制造业,已经不是原始的制造业,美轮美奂的特斯拉汽车工厂,基本全是由机器人控制着一切;叹为观止的大型数据中心机房,都是全自动的机器人负责维护着一切;当然还有亚马逊后端仓储物流,上万台kiva机器人精准的实现着分拣与搬运......三体中描述的是降维打击,未来的竞争看你是那个维度的。
别问哪个学校的机器人专业好,哪个学校的vr专业好,看大盘,观大势。中国目前的专业设置,没有那么前瞻的准备,关键看学校与学科的活跃度,相关专业排名靠前的总是好的,然后就是stem了,数学、统计、计算机是数据驱动的所有专业的基础,加上科学精神与工程能力,这些就是大学自我修炼之道。大学期间给自己一个扎实的学科基础,总不会输。依据选城市、选学校、选专业的原则,城市不错的,文化熏陶,高手应该也不少,自然就会带动你去看清未来;学校不差的,学风校风也不会弱,师傅会带着你脚踏实地。至于后面的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如果选城市,北上广深还是一线,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武汉算是二线,这些城市筛完,学校专业契合度大,性价比高的也就那么几所。除了985,211的相关专业之外,北邮,成电、西电这几所院校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卡位准,口径宽,学校的专业方向基本都和这个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升级相关,如果再看城市的话,选哪个不言而喻。因此,结论是选一线城市的牛掰211,要强于选二三线城市的985,别看国家给学校拨多少钱,宿舍装啥牌子的空调,这个和你没关系,带不走,城市是最好的大学。这里替低调的北邮做个广告,北邮这个学校的确是能改变人命运的学校,好的学校不是在于招状元,而是能改变人的人生轨迹。经常会由学生当年没有上北大清华,选择了北邮,四年后您再看,北邮的学生去向并不弱,甚至海外名校的比例也很高,国内考研就业的去向也很不错(这里不想夸大就业率,也不想去比)。选学校,另外也是选校友,我们这波过来人,就是希望不仅看孩子四年或者十年的变化,更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人生未来几十年,培养的人靠谱了,办的事也就靠谱了,国家,社会也就有了希望。
三、无招胜有招的专业之道
人活天地,无外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个世界包括外在世界,也包括内在世界。大学教什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甭管啥专业,都应该尝试着去理解这个专业或者学科的背景,发展历史,几个丰碑般的大牛,专业中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式的演进历程,当然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尝试着去验证,实践。别轻易谈创新,创新是结果,不是目标。大学可以有创新精神,而对于创新的学习,需要凝神静气,深刻理解专业学科每一次先辈大牛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路。然后就是专业的体系认知,去build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认知世界的体系,无论什么专业,无论什么学科。好了,这个过程你通过4年搞定了,你胜利了,打下来一辈子的基础。再加上4-6年的深化,无论是读硕读博,还是直接去产业工作,对于某专业领域小十年的螺旋式认知的提升,保你下一个十年不失业。如果悟性高的,跨行、转专业信手拈来,此时游刃有余,无招胜有招。
北邮有个搞室内定位的邓中亮教授,16年获得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工厂返校当学生,搞过企业,管过工厂的邓老师并没有停止学习,从机械专业转行搞电子,后来在通信领域获得各种成就。没有哪个学习过程是浪费的,没有哪个专业是凭空设置的,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也没有啥夕阳与朝阳专业,当你有了学科体系的概念,各学科本身都是融会贯通的。在一个游戏里你能打通关,当你理解了游戏的真谛的时候,你可以去选择自己的路径。
如果你想学机器人,其实不应该着急去选清华或者北航,或者你考上了清华北航的自动化,机械专业,先休一年学,这个是流行的gap year,斯坦福都弹性学制了,本科6年,想啥时候回来读读书就回来,奥巴马他姑娘考上哈佛都这样玩。这一年你去深圳、东莞找个技校玩玩,看看江湖技艺,手艺人是如何生存的,或者去工厂,富士康,广汽的生产流水线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以一个普工的眼光看看这个世界,绝对让你学会悲天悯人般的敬畏,理解作一个创造者比做一个消费者更难;考上北邮的先去铁塔公司或者快递公司gap一年,选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专业的找个淘宝村实习一下,开个网店做做品牌走走流量;想学新闻,中文,传媒学等专业的,开个公共号,运营几个10万+的文章出来。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