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苗期出现黄守瓜怎么办?今天就教你几招轻松应对!

黄守瓜属鞘翅目叶甲科,又称瓜叶虫,是为害春植黄瓜的主要害虫,为害猖狂,成、幼虫均能危害,常常把整片叶吃光,由于黄守瓜昼伏夜出,喷药很难将其杀死,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黄守瓜的防治技巧!
一、形态特征
1. 成虫
黄守瓜成虫的体长8毫米左右,全体呈黄色,仅中、后胸及腹部为黑色,前胸背板长方形,中有一较深的波浪形凹沟。雌虫腹部较膨大,末端尖锥形,露出鞘翅外,腹部末节腹面有“v”形凹陷;雄虫腹末圆锥形,部分露出鞘翅,腹部末节腹面有一匙形构造。
2. 幼虫
初孵时为白色,老熟时呈长圆筒形,体长11.5~13.0毫米,头宽1.2~1.3毫米。头部变为棕色至黑褐色,具“人”形脱裂线,额中央有1条纵纹,头壳两侧各具1个单眼,触角2节。触角窝大而明显,第2节呈圆锥形。
3. 卵
短椭园形,长径0.8~0.9毫米,横径0.6~0.7毫米,表面密布近六角形的细网纹,初产卵鲜黄色,将孵化时呈淡黄褐色,略具光泽,隐约可见卵内胚胎。
4. 蛹
体长5.2~6.5毫米,宽2.5~3毫米;近纺垂形,前端比末端较宽。初化蛹时呈淡黄色,翅芽灰色;老熟之蛹,胸节背板黄色,翅芽灰黑色,翅芽伸达第6腹节。头顶具细刺4枚,胸节背部两侧亦具细刺,腹部末端具巨刺2枚.
二、发生规律
在我国不同地区1年发生代数不同,南方3~4代,北方1代。以成虫潜伏在向阳的土缝、草堆和枯枝落叶处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气温达10℃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成虫陆续从越冬寄主迁至瓜苗上危害,对刚出土的黄瓜幼苗危害最大。成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将卵产于寄主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幼虫孵化后则危害寄主的根部及茎基部,致使黄瓜断根枯死。6~7月老熟幼虫在寄主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开始陆续化蛹,8月上中旬羽化成成虫,此时越冬成虫仍然很多,出现新、老成虫的混群,新成虫比老成虫体色浅而鲜艳。一年中黄守瓜在5月中旬至8月田间数量最多,以7月份最严重。
三、为害特点
黄守瓜成虫可取食黄瓜的叶、茎、花和果实,但以叶片受害最重,严重时可致整株死亡。黄足黄守瓜成虫取食叶片时,常以它的腹部末端为中心,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1圈,然后取食圈内叶片,在叶片上留下环形或半环形食痕或圆形孔洞;黄足黑守瓜这种为害症状不明显。黄守瓜幼虫在土壤中为害作物根部,1~2龄幼虫为害细根,3龄以后能够钻食木质部为害主根,可使地上部分萎蔫致死。
四、发生条件
1) 气候。喜温暖、湿润、多雨天气。卵的孵化要求很高的湿度,相对湿度100%时孵化率100%,湿度越大产卵越多。若产卵期降雨少,则其产卵会延迟。
2) 耕作管理粗放。一是大量施用氮肥,使黄瓜植株长势嫩绿,为黄守瓜提供了良好的食料和繁殖环境;二是黄瓜单一品种种植面积增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使黄守瓜大面积为害。
3) 瓜农不够重视。对黄守瓜防治抓得不力,瓜农防治瓜类病虫,习惯于“重病轻虫”,对黄守瓜的防治较为被动。
五、防治措施
黄守瓜成虫迁飞力强,为保护幼苗不受害,应以防止成虫产卵和消灭成虫为主。
1. 农业防治
发生严重的区域宜采用全田地膜覆盖栽培,或在黄瓜幼苗出土后用纱网覆盖,并在植株周围撒播苋菜、蕹菜等早春蔬菜,或与莴苣、甘蓝或芹菜等蔬菜间作或套种;在揭去纱网、引蔓上架的同时,先拔去黄瓜苗附近的部分早春蔬菜,然后在黄瓜苗茎基周围的土面上撒约1cm厚的草木灰、稻谷壳、锯木屑、糠秕等,以防止成虫在黄瓜苗根部产卵和幼虫为害植株根部。
2. 人工捕捉
在4月,黄瓜苗一般较小,不宜用化学农药防治。因为用药后一般只能维持1~2天,第三天成虫又飞来了,又得用药。这样频繁用药,会使瓜类幼苗产生药害,又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可在清晨露水未干前,成虫活动不太活跃时捕捉,也可在白天用捕虫网捕捉。
3. 化学防治
幼虫为害时,可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7%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烟草水30倍液点灌瓜根。防治成虫要掌握在盛发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乳油4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等交替喷雾2~3次。注意喷药时要注意重点喷在被为害的植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