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国家互联网发展迅猛,国内网民直线上升,电子商务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电商行业也会碰到其他行业面对的问题,就是消费者信息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6年通过不同渠道泄露的个人信息达65亿条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的个人信息被至少泄露了5次。
随着电商的兴起,网购成为了大众购物的普遍形式。随着电商“双11”、“618购物节”等大型节日的推出,更是获得了大众的青睐和参与,而这些节日所能获取的个人信息却是非常惊人的。电子商务领域接连出现信息安全事故,网上消费投诉不断,也在暴露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防止消费者信息泄露?
日前,“京东微联”上传消费者家中wifi密码问题,电商平台工作人员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贩卖问题等等都是针对于电商行业的个人信息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事故。而目前这一方面的监管层面相应法律法规都比较缺位,侵权成本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因此建立一条健全电商消费秩序尤为重要。
除了秩序,消费者个人安全意识也尤为重要。许多人认为自己不是名人,个人信息泄露了也无关紧要,所以丝毫不重视。这是错误而且危险的。根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2015年,猎网平台共收到全国用户提交的网络诈骗举报24886例,举报总金额1.27亿余元,人均损失5106元。你还觉得和你毫无关系吗?
针对于此,近日公安部放出了“大招”,电子身份标识载入手机卡的时代即将来临!电子身份标识,简称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的网络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
简单来说,eid就是公民在网络上的一个身份标识。它既不是明文的身份信息,也不是像身份证那样的证件。
这项技术最关键的是:未来,当你使用载有eid的银行卡或手机卡进行交易时,网站后台可以在线辨别eid的真伪和有效性,不用再保存用户的身份信息!也就是说,使用搭载了eid的银行卡或智能手机时,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易。这将极大降低信息被盗用的风险,保障公民在个人隐私、网络交易和虚拟财产等多方面的权益!
除了技术上的加强,管理上也需要加强。对于网站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截至目前,依然很难给予法律层面上的定性。“此前多家大型网站都爆出泄露用户信息的情况,但这些公司都没有因此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这也使得网站没有动力去加强用户信息保密工作。”
互联网消费者信息泄露,很大程度上都是泄露者缺乏法律意识,被人利用。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因此,针对互联网领域的犯罪,及时立法,及时普法,让网民树立起守法意识,也显得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