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底,造就专访了估值超过十倍增长的十位创业者,其中一位就是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在专访,周源表达了对内容的见解和对知乎的未来想象,他提到:“我们自己不对边界设限,知乎愿意做更多的尝试”。
或许,这次采访为两者的合作奠定了理念基础。半年之后,知乎就与造就成为了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知乎首个“高知演讲”——“知talk”将邀请上百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剧院形式,就当下社会的变化,从人文、艺术、科技、商业、生活等不同层面展开交流。
显然,“知talk”可以视作周源所说的“更多尝试”之一。并且,从更高的角度来看,“知talk”不仅是知乎在内容层面的探索,更是对线下场景的进一步拓展。至于效果,我们或许可以从“知talk”第一场主题演讲“人生真好玩”来窥其一二。
从主题、内容及场景看“知talk”
要想打造好的内容,主题以及场景缺一不可。选择“人生真好玩”作为开场,很显然,“知talk”是希望通过这种带有强烈的回忆色彩的话题,同线下场景和知乎live,让观众快速进入“接收状态”,并通过借助过往回忆,激发当下共鸣。
同时,人生也是一个大话题,很容易将活动变成一场充满煽情的回忆录。因此,“知talk”进一步对“人生”话题进行细化,并聚焦于“人生之路步履不停,为何总慢一拍”的主题之上。
从内容上看,“人生真好玩”更倾向于“讲故事”。“人生真好玩”邀请了四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嘉宾,以他们为“故事视角”,呈现不同的人生风貌。四位嘉宾分别是:80后的苏打绿团阿福,70后南门书法创始人朱敬一,60后电影导演、太麻里文创咖啡创始人黄朝亮,50后的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教授、黑白男性人体摄影师张晓雄。
而“知talk”最为用心之处,在于场景的构建上。一方面是剧院情景的设置,让整个演讲的氛围更为自然,也更利于观众深度沉浸。另一方面,则是采用“talk”的形式,为整个演讲预留“空白”。这一空白可以理解为营造“意外”,也可以视作是对内容传递“不确定性”的补充。
很多情况下,即便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但在内容的传递过程中,仍然会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如观众能否理解你所说的观点?你的案例和表达能否自洽?
因此,“知talk”是希望通过交流式的演讲,不仅能让主题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传递,也能加深对话题的启发,从而挖掘出更有价值的知识点,在主题的范围之内,为演讲增加更多的惊喜感。
当然,从知乎的角度来看,预留“空白”,也可以为品牌的接入制造机会,让品牌的内容成为演讲的一部分,既能让品牌更自然的露出,又能加深观众对其信息的接受度。其实,这也是知乎的一贯做法。
好内容即是商业化价值的基石
不得不说,无论是什么活动,总是逃不开商业化价值的评估,毕竟平台不是做慈善,区别在于,平台能否将内容和商业化价值摆对位置。
由此看来,“知talk”所呈现的不仅是高价值内容,同时也是知乎商业化价值的集中表现。丰富的话题,可以兼容各类属性不同的品牌;而求知欲旺盛的用户群,让品牌的信息传递更为主动;而深度的内容场景,则能形成更持久的品牌记忆。
虽然场景不同,但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在知乎的商业化模式中,内容始终处于“排头兵”的地位,既是打开用户关注的钥匙,也是敲开品牌之门的投石,包括“知食堂”、“不知道诊所”以及此次的“知talk”。
并且,在知乎上,即便是广告,其实也可以视作为平台内容的一部分,只不过其产出用户为品牌,传达的是品牌某一阶段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往往是联动式的,既有广告,也有其他形式,如品牌提问,专栏等。
不敢说这种模式是最好的,但肯定最适合知乎。毕竟,知乎经过数年的沉淀,在内容品质上已经获得了诸多好评,甚至被业内人士称为“内容高地”,施其所长,也是自然而然的举动。
这种内容与商业化平衡的理念,也让知乎的商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知乎2018上半年的商业化营收就已经超过2017年整年,并且,随着知乎迎来了历史上最高的一笔融资,对商业化的投入,也将进一步加强。
一直以来,平台的商业化,往往会以内容的品相作为代价。然而,从知乎的商业化发展中,可以看到,这一“常态”并不是不能打破,关键还是在平衡,如何让内容和商业化形成平衡,如何让两者保持平衡,才是平台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