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9.5亿 “互联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8-01-09 19:58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刘芳璐
对一座城市交通最好的评价,就是快捷便利。
目前,海宁市所有县道公路都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农村公路实现亮化全覆盖,杭海城际铁路全面开工,海宁人的“轻轨时代”近在眼前……
近年来,海宁市交通局坚定不移执行“43211”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品质生活”建设目标,各项工作实现持续较快发展。2017年,全市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9.5亿元,钱江通道北接线、硖许公路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
建设“四好农村路” 焕发农村新气象
来到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兴城村,沿着贯穿村庄的陆兴路一直走,路面干净整洁,绿化整齐美观……而路边鲜花园、苗木园、花卉园,一个个精品节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传统农业的成功转型,增加了村民收入。”兴城村党委书记俞祖明说,这一条条美丽的“四好农村路”,让兴城村实现了环境、经济“双丰收”。
近年来,海宁市通过见缝插绿、有机更新、加快边坡荒地复绿以及拆违复绿等方式,新增农村公路绿化面积155万平方米,完成绿化改造67公里,完成边坡荒地复绿3.5万平方米。同时,进一步完善沿线配套设施,实现农村公路绿化、安保设施、指路体系3个“全覆盖”,尤其是在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公路亮化工程,安装路灯1.8万余套,亮化里程1018公里,覆盖全市所有县道、85%以上的乡道和75%以上的村道,大大保障群众夜间出行安全。
凭借建成的一张科学完善的“畅、亮、洁、美、安”农村公路网络,在去年交通运输部表彰的全国首批53个“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中,海宁市榜上有名。这是海宁在2011年被授予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后,取得的一项最高荣誉。
纵观海宁农村公路的发展历程,建设起步早、推进快,先后跨越了三大步:第一步以康庄工程实现“通”,199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公路康庄工程建设,到2005年成为全省首批实现“双百”达标单位的县级市;第二步以联网公路建设实现“联”,打通了镇与镇之间的“大动脉”,解决了镇域间的“肠梗阻”;第三步以公路等级提升改造实现“优”,2013年到2016年,累计投入8.6亿元对农村公路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有效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拥堵和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
目前,海宁所有县道公路都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农村公路实现通组达户和亮化全覆盖。每年培育一条美丽公路示范线,推出一批像嘉海公路、崇长公路、潮涌公路等精品路线。
继“通达”与“联网”之后,海宁市交通运输部门用敏锐的触角意识到,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更要运营好。2012年至2014年《福布斯》发布的全国最佳县市排名中,海宁市客运指数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五位。
“目前我市已实现全域公交,建成了无缝衔接的城乡公交网络。”海宁市交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我市,2公里范围内公交通村率达100%,1公里范围内公交通村率达95%,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始终保持5a级水平,“城乡百姓可享受无差别的公交均等化服务。”
同时,海宁市已建立150个村级服务网点、185个村邮站,农村三级物流网络覆盖海宁全域。“其中80个村邮站可提供代购代销等服务,依托综合服务平台、配送服务中心和农村服务点来服务淘宝村。”该负责人介绍。
此外,在农村公路管养模式上,海宁还摸索出一套“以政府为主导、交通为主力、乡镇为主体”的统管统养体制,真正做到“有路必养、有路必管、养必优良”。
跨入海河联运新时代 水运发展按下加速键
当下,浙江省正谋划实施“大湾区”战略,海宁市河网密布,同时在1.5小时车程内拥有4大港口,具有通江入海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海宁重点利用通江入海、“融杭接沪”的优势,实现新的跨越,按下水运发展加速键,水运发展加速跑。
去年6月16日晚,“浙钱江货00352”装载32标箱的pet(聚酯瓶片)缓缓驶离尖山作业区,通过六平申、杭平申线航道开往乍浦港。这标志着海宁港尖山作业区至乍浦港集装箱运输航线试运行成功。这也是海宁市首条启用的集装箱运输航线,意味着正式开启集装箱水运并迈入了海河联运、通江达海的新时代。
每天,浙江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都有一艘装载36标箱的货轮,从海宁港区尖山码头“坐船”发货。“以前,无论是材料进口还是产品出口都要走陆路,现在有了尖山码头就可以走水路,企业成本降低了不少。” 万凯新材料相关负责人杨逢春说。有了码头,通了水运,就相当于打通了一条条低成本的物流运输大通道。
长期以来,海宁港并无集装箱码头,进出口货物需要通过公路由嘉兴境内其他县市的集装箱码头中转。全市每年生成的集装箱量在40至50万标箱之间,大量集装箱通过公路中转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还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也使公路的养路成本高居不下。
为此,“十三五”期间,海宁市规划并兴建海昌作业区、尖山作业区和许村作业区等集装箱综合性作业区。
尖山作业区是海宁首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集装箱综合性作业区,并在投入使用后两周内迅速开辟了首条集装箱运输航线。航线开通后,海宁的集装箱可以直送上海、乍浦、太仓等地,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
在引导产业集聚,助力港航企业发展的同时,我市还大力推进绿色港航、美丽航区发展。通过油污水收集管理、码头智能岸电工程的全面推广,以及码头管理三级包干制等船舶港口污染物防治工作,结合环保部门督查,确保岸上、船上没有一滴污油、一片垃圾流入航道。
去年2月10日,首条油污水收集专用船“海宁油污01号”正式开始运输船舶污油水收集作业以来,已上门收集船舶131艘次,收集油污水2.7吨。同时,海宁市在嘉兴范围内首个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岸电装置,另外全市已有15个码头共安装岸电桩20个,提前半年完成了煤炭、混凝土等吞吐量较大码头实现岸电项目全覆盖的目标。
接下来,随着航道等级的提升,水路运输的通达,企业对水运的需求愈发突显,交通部门将围绕“融杭接沪”战略,加快推进公铁水联运,助推海宁航运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提升公共交通系统 市民出行更便捷
不少经常坐公交的海宁市民发现,市区主要道路的公交候车亭有了大变化。去年底,全市第一批升级的96个公交电子站牌投入试运行,屏幕换成了55寸lcd液晶屏的崭新公交电子站牌,不但能显示公交车辆运行的实时信息,还不断更新着道路信息和公益广告。
“考虑到2012年更新的公交电子站牌设备老化,部分数据信息不准确,启动此次升级。”王小峰说,升级的公交电子站牌从过去的led显示屏改成现在的液晶电视屏,清晰度更高,不仅方便乘客第一时间了解公交信息,还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各种信息。“另外,站牌上还设置了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候车亭信息,统计客流情况,及时调整线路安排信息。”
同时,记者了解到,新公交车站牌全部采用光纤接入信号,消除之前3g网络的不稳定性。
“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展电子站牌的功能,方便市民出行。”王小峰说,明年计划更新市区100个电子显示屏,进一步强化公交候车亭的服务功能,提升公交候车亭的美观程度。
公共交通就像城市的血脉经络,连接着千家万户。
除了提升公交候车亭,去年海宁市新增从客运中心至公交总站的25路、城西首末站至郭店西的218路、高铁西站至景树村326路、星光村至海宁宾馆枢纽站的35路,还完成了311路(长安至许村公共服务中心)守时公交改造。同时,新购37辆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海宁市区海宁宾馆公交站枢纽站等15个公交候车亭建成投用。“新的公交支付方式也在继续摸索中,让移动支付成为现实。”王小峰介绍。
此外,在尖山新区、袁花、长安、许村等镇、平台开通了“社区巴士”,进一步完善交通布局,方便市民出行,解决园区交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