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被誉为是ipo市场最凄惨的一周。
共有18家公司上会,仅有3家过会,ipo通过率降至16.7%,创出发审委一周通过最低纪录。
一时间,众多投行惊愕不已,a股市场也直呼意外。
这背后,是否预示着监管部门对ipo的门槛要求悄然提升?那些ipo被否的企业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被相关部门抓住,给予未来ipo的企业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如此的ipo从严审核,将延续多长时间?
本期海银视角将为此做详尽分析。
ipo通过率创新低“折射”企业ipo过会四大新关注点
坦白说,上周企业ipo通过率降至历史最低点16.7%,也让海银视角吃惊不小。
随之而来的,是业界开始流传出一个ipo新门槛——三年盈利不过亿的企业就别琢磨上市了。
这是否意味着企业ipo门槛变相抬高了?
海银视角多方了解到,其实企业上市标准没有变,发审委的审核标准也没有变得严苛。当前最大的变化,是相关部门开始强调对发审委员“终身追责”,并在发审委上方增设了监察委,严厉震慑和遏制新股发行审核中的不良行为。这间接导致近期ipo审核从严与低通过率现象的出现。
那么,这种不良行为究竟包涵哪些现象?
通过分析近期ipo被否的数家企业,海银视角大概梳理出一个脉络:
1、净利润指标不再是“护身符”
从被否公司观察,其中不乏全年净利润高达2.8亿元的企业。比如安佑生物2014年至2016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94亿元、1.51亿元、2.85亿元。
但是,相关部门对安佑生物的股东出资瑕疵以及业务资质和环保等问题抓住不放。
报告期内,安佑生物子公司因环保违规被处以8项行政处罚,因安全生产问题被处以3项行政处罚,并有规划、消防、税务、农业、畜牧等部门多项处罚,且在报告期后期仍持续发生。另外公司的部分养猪场尚未办理完毕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部分养猪场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在出租方名下,部分养猪场已取得环评批复但未取得环评验收,部分养猪场未取得环评批复和环评验收,部分养猪场待办理排污许可证。
这意味着,在国家大力环保的大环境下,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企业能否ipo的一个新考量标准,即便利润最高,只要环保不达标,ipo依然会对企业说no。
2、合规操作要求大幅提高
所谓合规操作,即企业的历史沿革、股东、实际控制人,股权出资状况,代持、资金占用等方面是否合规操作,不存在瑕疵。
此外,在信息披露方面,拟上市公司对关联方、重要财务信息、内部控制、董监高信息、事故、处罚等信息是否做了全面透明披露。
以往,这些因素被某些投行认为可以蒙混过关,如今稍有瑕疵,发审委就会对企业ipo投否决票。
由于合规问题导致ipo被否的案例实在太多,海银视角一下子举不胜举。
1月23日被否的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发审委指出其2016年涉及房地产开发业务,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对此,发审委要求公司说明:温州国大房地产业务是否涉及住宅开发,是否存在政策和法律风险;对投资性房地产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具备核算基础。
1月24日被否的深圳华智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发审委质疑境外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发审委要求公司说明境外收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境外销售通过信利康进行的必要性及境外最终销售的真实性等。
1月26日被否的上海丽人丽妆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审委指出其b2c平台的核心运营数据与可比公司比较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刷单、虚构交易和快递等不真实的情况;月度arup(客单价)是否存在异常,是否已完整披露相关信息。
3、资本运作是否存在内幕交易
以往,很多拟上市公司会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创造巨额利润或抬高企业估值等,但这种做法如今是否经得起市场认可,成为发审委最新关注的重点问题。
比如发审委对丽人丽妆子公司逾亿元的收购计划提出质疑——2015年丽人丽妆曾以1.76亿元购买上海联恩49%股权,如今计划斥资2.91亿元 收购剩余51%股权,两次股权转让价差较大。更为敏感的是,其中1.8亿元收购款计划从募投项目拨出。发审委为此质疑该收购计划及募投项目的合理性。
4、盈利能力持续性倍受重视
以往,不少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持续性,主要通过讲故事、以及讲行业发展前景与自身市场份额来表达,以至于不少企业上市后骤然出现业绩变脸等问题。如今,发审委更关注企业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持续性问题。
比如安佑生物2012年至今收购了47家公司,但报告期内行政管理人员人数逐年减少。发审委要求公司说明相关养猪场未来持续经营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发审委询问安佑生物养殖业务毛利率波动较大、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其合理性,是否存在影响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情形。
综合分析,海银视角认为,从近期发审委询问的一系列企业上市问题分析,持续盈利能力、财务规范、合规风险、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ipo审核的最大关注点。
其中,持续盈利能力包括产业周期变动、收入、利润、产品、市场、替代性、优惠政策,以及客户或关联方的依赖等方面的内容;
财务规范则主要包括财务基础、税务规范、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坏账、周转率等;
合规风险包括企业的历史沿革、股东、实际控制人,股权出资状况,代持、资金占用等;
信息披露包括关联方、重要财务信息、内部控制、董监高信息、事故、处罚等。
这背后,是发审委已经汲取了此前的经验教育,避免企业上市后业绩大变脸与通过财务造假“带病上市”。
海银视角相信,这将对正在排队ipo的约500家企业构成不小的冲击。
事实上,在排队期间,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有三点:
一是经营压力挑战,尤其是行业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企业利润下滑,导致企业新的财务数据未必能满足ipo标准,迫使企业与投行相关人员不得不采取财务造假等方式蒙混过关。
二是合规操作挑战,在排队期间,企业一方面需要更好的业绩成长性,一方面则需要按照上市公司操作流程规范各项业务操作,两者之间难免会存在相应的矛盾,如何协调是一大问题,有些企业更看中业绩成长性,合规操作重视度相应被削弱,导致排队期间出现不少违规操作事件。
三是资本运作挑战,为了尽早ipo或发展企业业务,排队期间企业很可能采取并购等资本运作提振业绩,但这种资本运作是带来一次性业绩提升,还是创造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被收购的企业项目是否存在财务虚假等问题,都是企业面临的新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个别企业不但不对此引起重视,还将它视为操纵利润大幅增加从而轻易ipo过关的工具,无形间加大了业绩造假风险。
因此,随着ipo审核趋严,大量质量不过关的排队企业将难以在ipo上会时侥幸过关。
海银视角认为,证监会此举也是变相“劝退”那些不合格的准上市企业,从而将优化上市排队企业的结构,有效化解堰塞湖,让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企业尽快上市。
这也意味着,ipo审核趋严将成为一种新常态——通过ipo的严格审批,有效防止一些绩差公司和问题公司上市,增加审核淘汰率,提高审核通过率,让符合条件的新股上市,从而贯彻落实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国策方针,也能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所以,投行机构与企业不应再对“带病上市”抱有侥幸心理。事实上,监管层也多次释放出ipo审核趋严的信号。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曾表示,要坚决落实依法全面从严的监管理念,严格专业履职、依法审核,防止问题企业带病申报、蒙混过关。而中纪委驻证监会纪检组组长王会民也表示,发审委委员对于不合规的企业,要勇于投否决票。
有了证监会主席的力挺,发审外的否决票也将变得不再“留有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