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格子铺的商业模式,还有发展空间吗?

格子铺声称的商业模式是,为哪些有一些特长,可以制作出一些手工产品的人提供一个迷你廉价的摊位,和整体的销售加营销解决方案。盈利点主要在格子铺的租金,但也不排除有其他。 自己学校的格子铺是50一个铺位貌似能一直用到卖出(学校办的,所谓企业,0地租,水电、人工可报销..........无参考价值,但没了解过这块,聊胜于无吧)
然后店家便会把故事这么讲——你把你的东西放到我这里卖,你看我这里地段好,人流量大,每天都好多人进进出出呢,而且你看啊,你隔壁格子里的东西是个萌妹子做的呢,每天都有一堆她的追求者来看,你放在这说不定他们就顺便看到,哎哟!你这个好精致啊,女孩子看到一定会喜欢的,他们不是正愁礼物吗?额呵,嘿嘿........
好意淫结束 美好的故事,但事实是这样的
因为这里的问题是 1、货源不足,哪有那么多文艺小清新没事做个瓷器在你这卖啊 2、产品质量,格子铺就像线下的淘宝,什么货色都有,而且大部分都是业余水平,定价也乱来。 3、消费者,正统的格子铺一般两种东西,工艺品或者二手货。这两种东西,二手货就不说。消费者对里面的工艺品怎么理解?艺术这东西懂的人少,转化率之低可想而知。 4、产品定位,什么都有,什么都卖,品质又不高,客户进去以后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家店到底是卖什么的,谁会那么无聊,没事就来逛逛,看看有没有惊喜啊
于是格子铺开始了变异
店主自己进货,自己卖,彻底进化为一家披着格子铺外衣的杂货铺 优点是有了一个整体的基调,客户知道这家店大概是卖什么的,有需求就会来,同时格子也是满满的看上去也好一点。
但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开杂货铺呢
1、抱大腿战略 就像本人学校的一样,没成本怎么也活得下去。 当然这个大腿不应该是学校,而是政府。 需求:对租铺者:有那么一群身怀中华传统制x工艺的老艺术家,苦于自己的手艺无人知晓 还有那么一些身怀绝技的匠人,却因身体原因穷困潦倒(不知者可于天桥视之) 对政府:你懂得 对开铺者:最大的成本的是店租,这一块如果有人能买单生意就会好做很多。
那么,想投身格子铺的人不妨拿着你的计划书去找政府,让政府在国有的旅游景区或博物馆免费开这么一家格子铺。一来传播传统文化二来帮助弱势群体三来提升政府形象,何乐而不为?而这种地方的游客之无聊以及强大的购买力,还有商品的溢价空间都会让店主惊喜。
2、高端化 彻底抛弃业余文艺青年,只接受大师的作品,那么销路自然不成问题,但怎么让大师拿作品来卖?或许就要营销另一个概念了。
3、专业化 前提是需要大量的店,每家店只卖一种细分类目的商品,然后每家店收到商品后不在本店卖而是通过某种分析,对其分类然后配送到该类目的专卖格子铺去卖。
2和3都可以改变盈利模式,把盈利重心转移到其他地方 比如说加入主题咖啡厅的元素。 再比如说举办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