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论文抄袭检测,如何能够“瞒天过海”

一位曾经在美国攻读博士的学生表示,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在论文抄袭检测的每个环节,并不是虚设的,如果一心想瞒天过海,那是大错特错了。由于中国论文查重入口是不对个人开放查重入口,知网只对高校和期刊杂志等机构开放查重入口,所以很多高校会选择知网查重淘宝查重入口。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就说近日,有位任职于中央研究院的助理,因为盗用他人的文章,被剥夺硕士学位, 刚获得的博士入学资格也连带丧失,赔了夫人又折兵,真是斯文扫地。 坦白而言,踩到地雷的研究生,未必是存心抄袭, 很可能是指导教授没有叮咛学术伦理,东拼西凑,完全不以为忤, 甚至于认为反正天下文章是一大抄;等到东窗事发, 已经不能用不知者不罪来当借口,后悔不及。
在美国念研究所的时候,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班,开宗明义的第一堂课, 就是由系上的资深老师担纲,耳提面命这些想要登堂入室的研究生, 到底什么不可以作。 还记得,曾经有台湾来的博士生,因为在考卷上未注明某想法的原创人, 被开课的老师送学校纪律处分。 其实,原本系上还让他有幡然悔悟的机会,然而,这位仁兄却还大言不惭, 认为从小到大的台湾考试,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贝多芬(背多分); 这样的回答,让在场聆听答辩的委员瞠目结舌,都认为简直是不可思议。 最后,不得不自己退学离校,只能怪教育制度害了他。
许多人在写论文的时候,习惯于借用,最常见的作法就是掩耳盗铃, 除了在文中不作夹注(),在文末的参考文献干脆一字不提, 还以为可以骗过天下人。 特别是学位论文,这些人或许假设只有学位口试委员看得到论文, 因此,只要不邀原来的作者当评委,指导教授又不可能逐字读, 就可以瞒天过海。 偏偏近年国内的大学往往要求正式取得学位之前,必须先有几篇研讨会、 或是期刊的论文,以为不用论文检测中心来查重就好,但是一经公开发表,立刻露馅。
其实,连大学教授也不乏罔顾论文抄袭检测者,随手挪用、不作引注者,令人叹为观止, 若非艺高胆大,就是学术训练不足。 所谓的抄袭剽窃(),就是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研究生最常犯的错,就是把同行学位论文的文献回顾、或是历史回顾剪贴下来用, 认为反正是他人的东西,前者只不过是加以整理罢了,没有任何功劳, 当然就不须引注。 然而,不同的人整理相同的文献,很难有雷同的归纳,更何况用字遣词一字不改, 除了主词、动词,连形容词、副词、甚至于连括号原文都一模一样, 如果说不是剪贴抄袭,机率微乎及微,没有人会相信。
简而言之,除了众人皆知的常识以外,只要是得之他人, 就必须适度地承认原作者的功劳。国内有一种谬误的看法, 主张只要获得授权,就不用加以引注,尤其是自己指导的学生。 为什么不去论文检测中心多了解一下关于引注的知识呢?凡是别人的东西,就必须明白交代;也有人以为, 只要经过自己改写,就不用引注了。 诚然,如果不用引号(通常是三行以内),引用别人的文字就必须改写, 不管有多少个字;然而,即使大体经过改头换面,这依然是别人的。 试想,是不是把别人的车子重新喷漆,就可以变成自己的?当然不是! 唯一不必引注的,是自己原创的东西。
有些学者矫枉过正,主张即使是自己的文字,凡是不是第一次出现, 就必须引注。 把自己脑中的东西呈现出来,已经没有改写的必要,却还要挖空心思昭告天下, 功劳是几年前出自哪里,这样的自我引注,过犹不及,完全误会抄袭的意义, 甚至于有自我标榜的嫌疑。
最后想说,不管论文抄袭检测:是不是你所想要的,但是它是为清净学术环境而产生的。它有金睛火眼,智勇双全。而无意的抄袭,最大的错误是作者太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