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深感自身的无力和现实的残酷,当代的年轻人更愿意用“葛优躺”、“咸鱼”这类表情包,以及“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这类金句来表达自己,吐槽生活。这似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然,面对那些“比你出身好,比你聪明,比你好看,还比你更努力”的人生赢家,又当如何自处?
不过,虽说现在是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一个人哪怕选择“丧”亦无可厚非。但年轻人正当血热年纪,却过得苟且而自知,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够痛快,甚至间或觉得有点万马齐喑的悲哀。
从这个意义上讲,以“青春”、“热血”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我在未来等你》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适时的惊喜。
主人公36岁的郝回归穿越回到1998年之后,成了17岁的自己及其小伙伴们的班主任。他本来想利用自己知晓的“未来信息”,帮助大家绕过人生的黑暗,改变未来的命运。可是在相处过程中,他慢慢发现正确引导大家对待事物的态度其实更为重要。与此同时,17岁的自己及其小伙伴们身上的那种“青春”、“热血”精神品质,也促使他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最终走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
小说展示了每个人人生潜在的多种可能性,强调了“态度比际遇更重要”的积极价值观。一系列扎根现实的成长故事极具生活质感,始终弘扬坚持、拼搏、团结、诚信、友善等品质,提倡追求真善美和崇高理想,鼓励坦然面对成长中的失败、迷茫、孤独、排挤、误解等困境。
当然,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念,作者刘同并没有“喊口号式”的直给,而是融入在了小说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中。小说最为成功的地方正在于,生动地塑造了刘大志、陈小武、陈桐、微笑、叮当这样一群有着“中国式热血青春”的青少年。他们虽然家境、性格、际遇都很不同,也会迷茫,孤独,甚至绝望,但更多时候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却是积极、乐观、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他们成长在90年代,似乎完全不知道“丧”是什么。他们直面人生的每一道坎坷,永远奋勇向前,不屈不挠。
青春、热血是整部书传达出的信号。对于过来人,阅读这本小说就像是重启了一段青春之旅;对于赶路人,这本书所写的正是他们正在跋涉的成长之路。可以说刘同在《我在未来等你》里为读者描摹了一幅“中国式热血青春”的图景。
所谓中国式热血青春,不是一场迷离高深的恋爱,更不是闺蜜之间的互撕,而是:因为相信,于是决定,然后启程。在终点上,即便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亦可以骄傲地拥抱自己。这种骄傲,不是因为做对了什么,而是因为没有错过什么。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而是因为自己拼了命、尽了兴。
有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冲出自己的禁锢;有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奔向自己的天堂。这就是《我在未来等你》,这就是“中国式热血青春”。这是当代青少年应该有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