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要知道癌症检测的成长也是要经历很多磨难的,但创业者们从不畏惧,大胆向前。
马歇尔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的凶这一提法刷新了当时业内认为胃内是彻底无菌环境的主流观点。基于此业内通过不断摸索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办法。
不过也有一种新观点出现:幽门螺杆菌并非十恶不赦甚至有利于维持人体健康。那么对幽门螺杆菌我们是杀还是留?
幽门螺杆菌是目所知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它是一种呈螺旋弯曲状、单级多鞭毛、末端钝圆、微需氧菌的革兰氏阴性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之后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危害呢?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陈烨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肯定百分之百地引起了慢性活动性的胃炎。但这其中有的人并不表现为任何的症状如果你不做胃镜可能一直不会被发现。只有左右的人会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有了症状之后再去做胃镜会发现它是活动性的胃炎或者是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占感染者中的~。而胃部的恶性肿瘤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只占不到的比例。
相关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都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并且马歇尔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中国和亚洲的幽门螺杆菌是毒力格外强的一株按说更容易给寄主惹麻烦尤其是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陈烨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幽门螺杆菌是目唯一能够确认的一个可控因素所以作为一个ⅰ级预防措施将幽门螺杆菌根除之后能够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不过在不久举办的十五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上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致癌性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执行院长张澍田教授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胃癌是饮食、宿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幽门螺杆菌可能只是众多帮凶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约的人携带幽门螺杆菌。在这些携带者中仅~发生消化性溃疡仅有~发生胃癌。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携带率非常高但这些国家的胃癌发生率却很低。
张澍田引用了发表在g上的一项研究该研究结果证实与胃炎患者相比胃癌患者的胃部菌群多样性降低螺杆菌属的丰度降低其他细菌属的丰度增加。多项研究表明菌群失调可能与胃癌发生相关。
如此高的感染率让许多人对感染幽门螺杆菌深感惶恐。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其主要传播途径是口口传播、粪口传播。比如共餐、亲吻、咀嚼后喂食、如厕不卫生等均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人际间传染。
幽门螺杆菌会传染但是它并不是像我们所熟知的烈性传染病那样来得那么迅猛、强烈它是一个厌氧菌在体外很快就会死亡并不那么容易生存。传染源是已经感染了的人传播途径更多的是口口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陈烨解释说有时候情侣之间一方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变得很焦虑总会担心是不是相互之间传染的。而事实上那可能并不是你的配偶传染给你而是你小时候已经被感染了。
胃癌是我国三大肿瘤发病龄也逐渐降低进而引起人们关注。由于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于是关于胃癌传染的说法也是层出不穷。但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性并不等于胃癌的传染性络上流传的共餐可以传染胃癌在餐桌上传染的癌症胃癌可传染都是明显不具备科学性的说法。
陈烨解释说: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从数据上看有~的胃癌可能是先天的遗传性的因素;而以上的胃癌都有一个进展的过程从胃黏膜炎症逐步发展为胃癌。
正常的胃黏膜因为一些因素比如幽门螺杆菌使它变成一个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中只有转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中到了肠化生肠化生中只有不到到了异型增生异型增生里不到才会进展到胃癌。
关于是否需要根除陈烨回答说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医疗决策需要根据风险和获益之间的平衡来作出。
比如说如果胃镜体现是一个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更多的是作为胃癌的i级预防;如果已经是萎缩性胃炎患者或者有胃癌的家族史、来自于胃癌高发地区、已经做过早期肿瘤切除等都属于胃癌的高发人群这时根除幽门螺杆菌获益肯定会相当大。所以说是否需要治疗要因人而异。
据陈烨介绍由ppi+铋剂+种抗菌药物组成的铋剂四联为目主要的经验性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根除后的复发率很低为~。
对于属于易感人群的儿童来说陈烨表示并不提倡做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哪怕个体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应该更多地从常生活习惯上去改变只有在儿童明确有消化性溃疡的时候才需要进行根除。因为随着发育、成熟部分儿童会自愈并不需要治疗同时也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比较差副作用可能会更大一些。
张澍田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可能存在保护作用比如更不容易患上过敏、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降低湿疹的发生率以及可能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肥胖及超重比例呈现负相关等。
他提出:从某个角度上看我们或许能将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从消灭转到预防上即维护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无致病性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作为疫苗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损也许才是更理想的治疗方式。
陈烨则提醒说决不能忽略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毕竟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的关系已被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包括干预性的大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