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罗盘哥的微信被一些保险代理人刷屏了。内容大致如下:
刚开始,罗盘哥并未当真,直到1月11日看到公开报道,才确信这位年产值曾达13亿元的足浴大老板,如今却在网上众筹治病。
今天罗盘哥不想安利买保险的重要性,料想曾找郭老板推销保险的代理人也一定不在少数,其家人也说早些年郭老板就有肝病,就是当时买保险,肝病也或恐会被除外。
倒是郭老板如何连看病的钱都紧张让人疑惑。翻看郭老板的履历,跨界投资房地产失败一役似乎让他遭遇了人生滑铁卢。罗盘哥今天就来梳理下那些跨界到房地产掘金的男人们是如何栽倒的。史玉柱、李亚鹏、宗庆后……这份名单让人意想不到。
1.洗脚洗出一家上市公司有可能,转向搞房地产却前途未卜
郭家富曾说:“即便我们只是洗脚,也能洗出一家上市公司。”他一直记得上市的梦想,却忘了,是要靠“洗脚”洗出来的。
郭氏是重庆江津人,郭家四兄弟:郭家荣、郭家华、郭家富、郭家贵,早在1998年就创办了“富侨”足浴店。大哥郭家华、“大嫂”胡芝容(夫妻已离异)主张“安心洗脚”,严格控制加盟数量。而郭家富主张扩大经营,快速占领市场,大招加盟店。因经营理念不同,郭家四兄弟分家,大哥郭家荣仍然经营原来的重庆富侨。郭家华、郭家富、郭家贵分别成立了“郭氏富侨”、 “家富富侨”、“家贵富侨” 。(罗盘哥一直也未分清过哪家是哪家……)
分家后,郭家富依然秉承大胆冒险的经营理念,2004—2009年期间,其加盟门店多达500多家,一度成为足浴行业不可忽视的一位人物。
与此同时,2007年郭家富又斥资在重庆江津黄金地段买了两块地,建起了江津富侨大酒店。尽管这个项目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但据《重庆晨报》报道该项目在修建过程中,郭家富一直未能拿到银行贷款,他只有寻求民间融资,甚至数次出现“借新还旧”的情况。
而这还没完,怀揣上市梦的郭家富,除了跨界房地产淘金,还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资本运作上谋划上市。
早在2012年媒体上都出现了不少关于“郭家富身陷债务危机”的报道。其“大嫂”胡芝容说郭家富先后在建酒店的项目上砸了2个多亿,她认为:“他(郭家富)熟悉足浴行业,贸然就把所有资金砸进从来没接触过的房地产行业,这个行业哪里是谁想做好就能做好的?”
郭家富一度官司缠身,身陷债务危机。
重庆富侨为避免受影响,曾公开在媒体上刊登法律声明,与郭家富及其家富富侨撇清关系。但毕竟是亲兄弟,重庆富侨当时也表示如家富富侨的加盟商需要,可提供技术支持。
2010-2015年5月郭家富及其公司合计有15条法院裁定尚未履行。(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
2015年9月“大嫂”胡芝容执掌的重庆富侨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足浴第一股。郭家富当年“洗脚”洗出一个上市公司的预言成真,只是不是他的公司。
2016年家富富侨再次惹上官司。而郭家富再次走入公众视野却是此次众筹治病。
2.李亚鹏,35个亿也未必能玩转一个小镇
2013年,经历婚变后的李亚鹏,在丽江高调召开了雪山小镇发布会,宣布跨界进军房地产。这个项目包括酒店、别墅和公寓等。这个小镇占地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
李亚鹏在发布会上宣称项目总投资将达到35亿元。在当地房价均价不到一万元/平方米的情况下,这个项目的房子却卖到了两万多元/平方米。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项目施工负责人说,李亚鹏做事“但求最好最贵”,光是景观树的成本就让人叹为观止,大树一车运费一万三,因为要求树大,一车还拉不了多少。而海棠选用了北京独有的一个品种,每一棵海棠的运费在5000元以上。
两年后这个小镇项目,未能实现“最贵”的目标,当然没能如期竣工。
2015年6月10,该项目仅以1.938亿元被阳光100控股有限公司收购。
当年媒体报道,称李亚鹏这次上新闻不是因为王菲。
3.娃哈哈宗庆后投身搞商场“交学费”
2012年,宣称“商业地产太简单了,比管饮料工厂可容易多了!”的宗庆后豪情万丈地进军商业地产。当年的“首富”宗庆后首先做的是杭州娃欧商场,严格来说这家租的商场还算不上是商业地产。
但宗庆后当时的构想是,要在3-5年,在全国二三线城市投建100个杭州娃欧商场一样的购物中心,投资的规模上百亿。这样的构想自然也少不了要“上市”。
既然“首富”认为商业地产简单,项目加快上马,大干快干也在情理之中。号称“第一期投资17亿元”左右的娃欧商场,仅仅4个月左右,就完成了选址、装修到开业的所有步骤。
但该商场开业后却一直人气很差,生意惨淡,甚至一度被媒体曝光拖欠上千万的租金长达半年之久。
苦撑不到两年,娃欧商场项目正式宣告:失败。庆幸的是久经商场的宗庆后,并未在两年中同时在其他城市大规模尝试这样的商业地产……
4.史玉柱,“巨人”是如何倒下的
00后、90后的小伙伴们看到“史玉柱”三个字,可能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脑白金”、“征途”,而这位传奇人物也曾经因为涉足地产行业,差点被打垮。
1991年,史玉柱创办了“巨人”,这位当初靠研发软件致富的技术男,励志要做“中国的ibm”公司。仅仅一年多,巨人就成为了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羊。这一年史玉柱年仅30岁。也是在这一年,史玉柱决定建巨人大厦。
巨人大厦从最初设想的38层,集团自用,改为进军地产行业的项目,楼层也改为了54层,再改为64层,再改为70层。1994年初,巨人大厦一期工程动土。1996年巨人大厦的建设资金告急。
1997年,目标要建70层的巨人大厦,仅建到地面三层,停工。巨人集团陷入债务危机,因盲目扩张,跨界运作,经营不善等原因整个集团名存实亡。巨人大厦也成了烂尾楼。
直到2000年,史玉柱再次创业,做“脑白金”保健品才得以翻身。
房地产看似暴利行业,然而跨界进入的商人,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赚的人是真的赚得盆满钵满,“死的”企业也是各有各的“死法”,惨不忍睹。
而神奇的“72行行行做地产”的神话近几年已终于消停了许多。